移至主內容

水的掙扎

2011/07/22 15:10
2,426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這一週,各田區的稻子逐漸變黃、低頭,即將進入收成的農忙了。這一季雨水稍欠,還好有幾個颱風外圍環流幫忙賞了及時雨。稍稍為水擔心的過程中,也凸顯了水圳失修的影響。

照片

        山區梯田的引水路,在過去整個山谷都是連續梯田的年代,除了打石修築的橫向圳路幹道之外,縱向一階階的放水是自然而然的方法。今夏劉伯與榮燦伯相繼生病,也相繼有田區缺水,當我們想要重新牽出一條穩定的水路,劉伯無奈地表達老人家看盡變遷後的不看好:「彼早整座山都做田,大家都有在巡有在顧,每個人只要負責一小段,容易得多。現在上頭面沒做了,一處處崩下來,怎麼整理?」

        水的掙扎,也發生在復耕的過程中。美而美早餐店阿姨的九階小巧梯田,今夏答應讓我們協助恢復蓄水環境,為明年復耕準備。相中它就臨著小山澗的親水特色,又匯流到三兄弟正耕作的田,並與茂密樹林鑲嵌著;除了是水域生物移動廊道的延伸,也有機會成為陸域生物依賴的水塘。但重新引水的過程卻發現:這順著等高線修築的馬路,過去也是這些農戶的一階田;因此過去相連的引水路,自然也隨著道路橫阻而斷了。阿姨堅持用六分PVC管引水,用管的確可以簡省巡護清淤的時間,提高了效率,但卻失去其他生物可以躲在落葉當中休息覓食、可以來啜飲一口的分享。最後只能把適量取水避免影響更下方取水口的需求,用「凡而」來達成操作調節。這掙扎中,更領略了整個系統在規模夠完備時,農戶間容易互相幫助,也容易維繫與生物間的互相分享。

        這段日子,我們在幾處較寬闊的山谷,看到了過去環山古石圳的遺址,還可見到主圳道上兩主不同形態的小型分水汴,用矩形缺口或圓孔的方式,明確分配下游水路所需的水量。這一鎚一鑿打出來的分水裝置,在我們小心地逐日調控凡而時,更理解它們的對整個聚落的重要意義。

照片

照片

兩種不同形式的小型分水汴,但分水後的水圳支線顯然已被移位或闕如。

 

  另外也在幾處零星分散的梯田邊,目睹了臨時修復或修築的引水土溝,水草繁盛地與山泉互相簇擁著…。

 

照片

照片

圓葉節節菜、瘤果簀藻等水草,充分利用引水土溝中形成的棲地。

        宜蘭員山內城百年水圳、台北陽明山坪頂古圳的風光在我腦中閃過。作為一個行走其中的旅人,領略了先人流傳下來的產業文化,也仍在與巡水農人的相遇間,理解了至今仍受惠的水產與農產,或許可以不需要那麼多資本投入的所謂現代工程。

        貢寮呢?修復易以人力維護、非消耗用材、又兼顧生態與生物共享的水路,是接下來的課題與挑戰!

更多田間記事 http://kongaliao-water-terrace.blogspot.com/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