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是否真能適合台灣?
電動車是否適合台灣?就經濟觀點而言,效率就是一切!
這一段時間,由於世界各國對於石化產業的擔憂,替代能源的發展成為台灣的重要科技藍圖,而電動車這個吃電的動力來源,也成為取代石油的另一項新的選擇。
經濟部工業局在之前指出,政府推動電動車輛,已顯見成效,並表示「政府一向積極推動電動車輛的發展,除提供研發補助給業者投入智慧電動車外,亦分別於98年及99年分別由行政院核定『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推動計畫』及『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將於未來6年將投入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經費,以推廣電動車輛普及運行。」
電動車的確是全球矚目的重點新興產業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總署估計,10年後電動車產值上看14兆元,這麼大的商機,難怪政府希望能夠讓台灣的產業分一杯羹,讓台灣的電動車站上國際的舞台。
電動車產業推動,是行政院在2009年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中的第七項規畫使台灣「成為亞太地區電動車輛主要生產基地」;當時的行政院長劉兆玄在方案通過時特別指出,此次由經濟部提出的「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具體行動計畫」,就是政府推動「低碳施政」重要的一環,希望產業面及科技面更能相輔相成、互相支援,共創下一個兆元產業,提升臺灣整體競爭力。
雖然,電動車是「吃電」行駛的,由於不需要燃燒汽油,被視為「低碳社會」的重要工具。但在現在的台灣,有些人擔心,電動車賴以「生存」的電力來源,卻是透過化石(石油)燃燒的高碳電力,或者是充滿核能危機的高輻射電力,這對於電動車所標榜的「節能減碳」似乎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在美國,某些電力來源以火力發電為主的地區,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反而比汽油更高;在台灣,這是否是相同的宿命?
電動車產業與雲端預算、專利發明產業化及智慧綠建築等三項,並列為「四大智慧型產業」,加上《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電動車似乎成為永續台灣智慧島的重要案例。但是,台灣真的適合發展電動車嗎?
這要從能源效率談起。
(全文閱讀請見電動車,真適合台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