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先天性巨結腸症 寶寶體內環保系統失調兇手

2011/09/05 21:54
3,18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記者呂昭德/嘉義市報導)嘉義一位便秘長達半年、腹部異常脹大的一歲7個月大男童,家長帶到診所檢查也多是以腸胃炎,開立藥物並灌腸後症狀穩定後即返家,直到男童反覆高燒不退,轉而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求診後,小兒外科醫師賈書悌為其安排X光檢查後發現,在男童的下腹部結腸有一 15公分* 8公分的巨大糞石,緊急安排巨結腸造影後確診為先天性巨結腸症。經過三階段手術矯正後,目前男童復原狀況穩定,並持續追蹤。

嘉義基督教醫院小兒外科醫師賈書悌指出,「巨結腸症」多發生在新生兒身上,尤其是加入副食品後,便秘症狀更加明顯。當孩童長期便祕問題即使用軟便劑仍無法緩解時,若X光檢查確定腸子裡有囤積大量糞便,將懷疑為巨結腸症,此時,須接受「巨結腸症造影」檢查。一般而言,若小朋友還能正常生長,且靠改變飲食與藥物改善狀況的話,通常不建議進行這樣的侵入性檢查。一旦做了巨結腸症造影,就必須進一步做切片檢驗。

以一般小朋友的腸子寬度約2~ 3公分,這顆成人拳頭大的糞石已讓男童腹部異常腫大。小兒外科賈書悌醫師表示,為了解除巨結腸症合併腸炎危機,醫療團隊先為男童手術裝上人工肛門,讓新的糞便能順利排出。同時積極給予抗生素藥物,並以水與手慢慢的將糞石完全洗出後,再截除不健康的腸子,把正常的腸子接到原本的肛門口,以恢復男童正常的排便功能。第三階段將人工肛門口關閉手術完成後,才算大功告成。 賈醫師說,若第二階段的手術沒有做完整,可能會造成肛門口狹窄,又或不健康的腸子沒有截除乾淨、範圍不夠及進行第三階段手術,都還會引起第二次巨結腸症發生,孩童手術次數就會以3的倍數往上增加。

賈書悌醫師提醒,先天性巨結腸症多以便祕症狀呈現,且男多於女。家長如果發現即使沒有糞便,孩童的尿布上仍有糞水的痕跡,一旦孩童長期便秘合併腹瀉及反覆高燒時,極可能為先天性巨結腸症合併腸炎,其死亡率為2%,以台灣的出生率計算,每年約有30~40名新生兒被先天性巨結腸症纏身。糞便長期囤積在體內,其細菌的數量與種類已開始變化,且穿過腸胃道散發至全身,此時很容易引發敗血症,其致命機率提高許多。此時,就必須先暫停原本的治療,改著手敗血症治療,以免孩童喪命。

圖說:圓圈內為藏於小病患下腹部中的15公分*8公分的巨大糞石。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