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華 讓友善環境為農民脫貧

地區:
分類:
標籤:
文字-A A +A

【記者陳慕容/台北市報導】

楊淑華在二OO九年透過朋友知道浩然基金會的另類全球化國際志願者徵募計畫,毅然決然進入泰國東北農村,並在當地從事長達一年農耕,目前服務於美濃愛鄉促進協會從事城鄉交流與地方發展。楊淑華畢業於成大歷史系,原本到屏東教國中歷史,教了一段時間後到旗山社區大學服務,選擇了服務農村這塊方向,從那時候開始她開始關心農村議題。

「教書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對農業這方面很有興趣,就開始接觸NGO組織。」楊淑華在那段期間也在美濃從事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工作,如美濃客家博物館、 美濃金瓜寮聖蹟亭。浩然基金會自二OO八年開始徵求有志於社會運動與非政府組織的志工,並協助他們前往國際進步組織,從實際工作中學習。楊淑華是計劃的第二屆成員,二OO九年出發一直到二O一O十月才回來台灣,「只有我和另外一位中國人一起」楊淑華表示,清邁位於泰國北部,距離曼谷為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合作的國際機構米之神基金會 (Khao-Kwan Foundation,KKF)泰國總部就在那裏。

現代農業中普遍使用農藥以及化肥,破壞了生態也增加了農民對於購買的支出。米之神基金會主要致力於生態農業的實踐,主要從事三項工作,在森林採土培養微生物肥,並自行培育稻米種子,教導農民觀察蟲害並以草藥代替農藥做防治;除了生態外,另外一項重要議題要減輕農民的負擔。「當地農民因為負擔不起農藥化肥以及種子的費用,因此有農民自殺潮的事件發生。」楊淑華說,「其實全世界如韓國、印度都有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藉由自己培育種子,與農民互相交換甚至免費提供的方式,希望能夠減輕他們的負擔。」在泰國工作的內容主要為稻米留種,留種是為了適應氣候,穩定提供種子來源。「到了泰國後,學習到的其實是經驗上的交流,當地的有機農法和目前快速農業很不一樣。」楊淑華說。當地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推廣農法,米之神基金會主要是幫助這些需要購買昂貴種子的農民另外一個生存的管道。然而稻米經過一二次的收成是無法培育穩定品質的種子,楊淑華說,「一種品種的米需要經過八代才能使種子的性向穩定,所謂一代就是指播種到收割的這段期間,因此需要經過三到四年才能將種子培育完全。」

楊淑華表示,在米之神基金會的安排下,除了在基金會的地上進行種子培育工作,也會到不同農家彼此經驗交流。主要工作就是在農田裡幫忙與挑選穀種,「不太可能很舒服,而幫忙時因為農民都講泰文,我聽不懂,對於一些專業知識就很頭痛。」雖然難以跨越語言障礙,但她表示透過邊看邊做,漸漸的就能夠了解,最後甚至能夠與農民們簡單溝通,和當地的小孩玩在一起。05

稻穀篩選過程,只能選出形狀相仿並色澤完美的穀。照片/楊淑華提供

雖然每天從事一樣的工作,從日出到日落,楊淑華卻說這是非常難得的經驗,並回想起來小時後的感覺。「泰國的農村並不像台灣這麼現代化,因此保留了一些過去的事物,去泰國後讓我重新體驗老一輩人的實際,以前純樸的生活,這樣的經驗是同輩七年級生不曾體驗過的。」在不施化肥與不灑農藥的狀況下,收成狀況會有差,「但是我們主要的目的是將種子培育計畫,希望以不縮短其生長為前提下讓種子健康長成,讓農民不用花很大的成本就可以重出好的稻子。」

米之神基金會提倡的有機農業是一個生態循環的過程,利用牲畜的排泄物、森林的土壤來當堆肥,「因此水稻一開始的成長速度會變比較慢」,但長時間下來依然可以長得跟施化肥的農作物一樣好。從泰國回來後,楊淑華除了受邀到各地參與農業經驗分享座談外,並另外在結合社會企業與NGO力量的青平台基金會鼓勵下,到美濃愛鄉促進協會服務。

青平台基金會以一年為一期,藉由連結非政府組織、社運團體與相關專業人員,支持青年以投入公共事務或社會運動為志業的友善環境。原先計畫的重點便在於農村與環保之上,一共選出了九個地點,楊淑華選擇到當初熟悉的美濃愛鄉協進會,以短期、工讀的方式,協助地區發展。「目前朝城鄉交流這塊領域活動,現在出現的起雲劑問題,就是消費者不知道食物的源頭以及處理方式」,都市消費者離農村太遠,不知道吃的東西從哪裡來。愛鄉促進協會目前與高雄當地農民借土地,使用幾種不同的稻子,作試驗採種。「生態與農業必須並存,」楊淑華表示,肥料不需要買,可以利用養豬養雞留下的排泄物沼氣循環作為肥料,讓生態的多樣化也能存在農作物區中。「我們未來的目標想朝有機農業的推廣,不要農業化肥,讓農地成為自給自足的境界,是一種循環的概念」。

泰國米之神實習。照片/楊淑華提供 製作/陳慕容

延伸閱讀【青年黃金十年大夢】 / 另類的嚐試:青年下鄉青平台 台灣拼IN泰國米之神報告浩然基金會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88則報導
2,293則影音
71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3:11

「小星與空空鳥」 提升幼兒身體自主意識

2024-06-24
瀏覽:
1,669
推:
0
回應:
0
2:37

田曉雯克服身障打桌球 打進帕運奪牌

2024-06-21
瀏覽:
3,962
推:
0
回應:
0
3:16

泡泡龍畫家 徐若鈞以繪畫超越病痛

2024-06-19
瀏覽:
3,885
推:
7
回應:
0
2:21

AI生成圖像 幫長者回溯生命故事

2024-06-17
瀏覽:
3,875
推:
6
回應:
0
2:29

王富美浪浪家園 給受虐傷貓狗一個家

2024-06-16
瀏覽:
3,746
推:
0
回應:
0
1:41

吳長綱創建AI影像辨識app 成為視障者的雙眼

2024-06-14
瀏覽:
5,715
推:
8
回應:
0
1:33

現流冊店 台灣文學與獨立音樂的巧妙交集

2024-06-12
瀏覽:
4,566
推:
0
回應:
0
2:58

從她到他 阿塔男孩Deven走出跨性別之路

2024-06-07
瀏覽:
3,839
推:
0
回應:
0
2:11

林芝創造林下經濟 瑪吉姆姆的藥草之路

2024-06-03
瀏覽:
4,960
推:
1
回應:
0
3:17

美人魚兒歌 啟發兒童尊重多元性別

2024-05-31
瀏覽:
4,104
推:
0
回應:
0

楊淑華 讓友善環境為農民脫貧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65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65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