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首創台灣地名與姓氏手語電子資料庫
「地名是一種地點的標記,而姓氏則是宗族的標記。」中正語言所副教授張榮興指出,地名和姓氏的表達對一般人而言,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對聾朋友來說,常會碰到不知如何表達的窘境。此外,由於居住地不同,聾朋友對台灣地名的認知也會影響手語的表達,如果聾朋友要表達一個不熟悉的地名,有時為了便於溝通只好以所屬的縣市來表達。張副教授說,不單是聾人,手語翻譯員也可能在翻譯演講內容或播報新聞時,將某地區的地名直接以所屬縣市來表達。「有了台灣手語地名及姓氏電子資料庫的輔助,這些困難將迎刃而解。」
而針對姓氏的部分,張榮興副教授表示,台灣手語姓氏是「借用」漢語的字形或字義所組成。姓氏「于」是比出漢字「于」的字形,而姓氏「孫」則是直接取字義比出「孫子」的手勢。若遇到字形或字義都無法呈現的姓氏,例如姓氏「秦」則以泰山的「泰」來表達。張榮興指出,這種類似性的打法,就好比一般聽人會使用「口天吳」或「草頭黃」在自我介紹一樣,都是運用類似形體的方式讓人類的大腦直接聯想到正確的字形。
該手語電子資料庫主要針對聾人、手語翻譯員、特殊教育教師及有興趣學習的民眾所建置,「事實上,手語只要學了就會,但學習者往往不瞭解其組成原理或源由。」而網站上提供了手語的分析與描述,正好能讓使用者了解台灣手語地名、姓氏的造詞策略,相對也能讓手語使用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為了蒐集更多地名、姓氏的手語語料,張榮興副教授多年來與台灣各地的聾朋友切磋,並一同討論不同的手語表達方式,也曾因為聾朋友彼此對地名的打法有差異,引起不同的聲音。張副教授說:「建置資料庫並不是為了統一手語的打法,而是將這些地名和姓氏的手語打法做有系統的整理,為手語使用者打造一個相互交流的平台。」
中正大學語言所手語研究團隊執行國科會手語相關專題研究計畫,長達10年之久,對台灣手語的研究具有相當豐富且完整的成果。而張榮興副教授從語料的蒐集、分析到網站完成,歷經了6年的時間,並建置「台灣手語地名電子資料庫」及「台灣手語姓氏電子資料庫」,網址為http://signlanguage.ccu.edu.tw/,即日起開放民眾免費線上學習使用。
圖說:中正語言所副教授張榮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