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議題】孩子是流域之光下-當台江遇見橫濱,鶴見川總合治水之路 作者/吳茂成
鶴見川,四十二點五公里,上游是東京,下游是橫濱,流域人口一百八十八萬,最後注入東京灣。這是一條八成五流域被都市化的河川,流域管理者有國土交通省、神奈川縣、東京、町田市、橫演及川崎市。
結束鶴見川行路見學之旅,下午岸由二、大澤及渡利先生與我們齊集橫?市城鄉小机地域中心,直上三樓會議室,進行台日河川守護案例交流。
我們有一個下午的時光,可以好好聊聊彼此守護河川的經驗。
台灣河川NGO分享的是小台江故事,一群孩子、父母及老師如何組織河川守護網絡,守護嘉南大圳。
做為報告人,我訝異於鶴見川與嘉南大圳有許多相似之處。
台江山海圳綠道,以嘉南大圳為軸,從台江國家公園種樹築道,連結台江生活文化圈、台南科學園區及烏山頭水庫,西拉雅國家風景區。
台江山海圳綠道長約四十五公里,像極了鶴見川,台江也像極一尾鯨魚。
我們從河川環境公共參與談起,談為何參與?
首要在於破除污染河川的惡的循環,首要在於參與公共政策,爭環境權。
我們談小台江如何以河為師,從愛鄉護水的行動中學習,從學習中培養行動的能力,連結上中下游的NGO夥伴,一起守護河川。
岸由二先生告訴我,小台江與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做的事都是一樣的。
他說,持續做吧!就會成功。
他送給小台江一句話:流域的光是地球的希望,孩子的笑容是流域之光!
我想這是身為人父,長於河畔水濱者的智慧之語。他看到水、生命與希望,岸由二先生臨別之語,溫暖了我們這一群河川工作者,疲憊的心靈。
生命源於水,文化起於流域。愛鄉護水的心,讓人激起行動的勇氣,讓不同國家的人民有了共通的語言,一九八八年成長於鶴見川的岸由二先生,發起鶴見川山谷保護運動,成立「鶴見川源頭自然之會」、「勾勒町田自然的市民之會」,他要喚醒民眾守護鶴見川的環境公共參與意識。
在守護鶴見川的調查研究行動中,他看出鶴見川像極了「馬來貘」,於是,岸由二結合社區營造的夥伴,組織「「鶴見川流域網絡」(Tsurumi River Basin Networking),展開河川保護與復育、自然與城市文化的再發現與學習、共享流域地圖、發展可持續的流域交流及夥伴關係。
我問岸由二先生,孩子會不會一起去守護河川,他笑說,孩子已經卅歲,有活動他就會來幫忙。
岸由二先生表示,從江戶時代開始,「貘」就被視為會吃掉惡夢的祥獸,因此,大家就以「貘」做為守護鶴見川的吉祥物。
我想,這與「台江鯨」的故事是一樣的,航向世界的寓意,原來,每條河川都有一隻祥獸守護著。
像貘一樣,吃掉惡水之夢。
回首鶴見川流域總合治水之路,岸由二算一算,鶴見川的河川守護運動,推動已二十年了。
二十年的堅持,換來鶴見川流域的平安。
他表示,鶴見川上游是京?事務所,上游到黃色曲灣,這是容易淹水地區。
「避免淹水是鶴見川總合治水的目標!」岸由二先生探究鶴見川過去水患之因,他發現,四十年來,流域內的綠地有八成被都市化了,洪水的大型化主要是都市化造成,鶴見川流域含蓋一都三縣,鶴見區剛好是最容易淹水的下游之域,為避免淹水,上游東京都應與下游的橫濱市合作,但是,跨域治理的工作,做的不是很好。
岸由二指出,日本流域治理,地方主導權很強,東京都町田市應該保存上游的森林,為了流域治理的合理性,因此,制定總合治水條例,逼著東京與橫濱市合作治水,從八O年代到零四年,制定總合治水對策,一個是河道,一個是下水道,二者要一起來解決,以安全為優先,不是把水快速排出去,而是設法存放於調整池與遊水地,等洪水退了,再將儲水排入河道。
岸由二進一步分新,鶴見區要努力避免淹水,但是,部分流域地區還未整治,因此,各行政區提出治水對策,由東京都、神奈川縣及橫濱市各地方政府分工來進行。
他說,總合治水的概念是找大家一起開會,將大家各自負責的部分,整合起來,上游要做保水工作,讓下游不氾濫,中游人口愈來愈多,就要多做調整池,調整池在住宅區,一公頃要設五百噸儲水的調整池,目前有四千二百處,調整池的設置,依據都計規定辦理。此外,鶴見川遊水地,那是河床擴大的一部分,在非豪雨季節,可以做為休憩公園。
簡言之,一是設下水道,遊水地,二是水源地保護,三是住宅區設調整池,在不同流域,用不同方式來努力,這就是總合治水。
推動鶴見川總合治水,岸由二最有成就的是保留源頭一大片的森林,其中,設置親水廣場也在總合治水條例,有所規定。
岸由二分享其推動經驗,直指透過國家力量訂定總合治水條例,保護了森林,但是,下游並沒有因此感謝上游的付出,因此鶴見川流域網絡,就要設法促進城鄉區域的交流。
他說,一九六O年起的豪雨記錄,最慘重有二萬戶淹水受災,但是,一九八一年製定總合治水條例之後,就沒有再發生大的災害,可見遊水地與調整池起著很大功用。
然而,岸由二先生想得很遠,雖然從一九八二年就沒有再發生大淹水事件,但是,考量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未來的降雨量還是有可能超出往年,因此,如何喚起居民的防災意識,防災做到普遍化,這是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要努力的事,也是新的挑戰。
鶴見川總合治水不只是防洪,也要提高水質,Bod含量從一九八O年後,就降低,水質變得乾淨,岸由二先生認為,這是下水道普遍化的結果,目前鶴見川流域有八處大型污水處理廠,這是水質變好的重要設施,他以生物指標說明,鶴見川現在可以捉到二十公分長的香魚,在龜甲橋附近愈來愈多,可見鶴見川水質愈來愈好。
從鶴見川總合治水經驗來看,一是恢復河川的生命力,一是為大地儲水,長度四十二點五公里之河,要善用「點」與「面」的流域保水力量,而不是陷於「線」的單向排水舊思維。具體而言,一是廣設下水道,潔淨水質,二是廣設調整池、遊水地進行保水,以防低地受災,三是善用河川親水環境教育,進行流域文化交流,提升環保防災觀念,激發愛鄉護水之意識。
岸由二先生告訴我們,一九八O到二OO四年,他們透過總合治水來對抗洪水,初期目標已達成,但是,未來要努力的是提升河川水質,恢復流域綠帶,特別是三一一震災之後,如何因應地震、海嘯,也必須加以考量,因此,光只有總合治水條例是不夠,於是就在二OO四年製定水的綱要計畫,朝多自然與多機能化發展。
他進一步指出,水的綱要計畫,一是治水對策,二是水質水量對策,三是自然保全,四是地震防災對策,最後是流域意識,生命共同體的養成。二OO四年訂定水的綱要計畫之後,五大對策並未編列任何經費,而是回到各行政區去執行,只有政策夢想圖,尚未落實,於是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就以民間力量來努力推動。
由於台灣NGO夥伴對於水的綱要計畫中的「水的協議會」運作,相當好奇,岸由二先生特別進行說明,他說,「水的協議會」參考「流域懇談會」及「流域水委員會」意見,流域懇談會邀請民眾參與了解,專家學家就參與流域水委員會,提供專業經驗,然後協議會再提出行動方案,同時民間或是企業也參與行動。
岸由二謙虛的說,外部以為這是很好的機制,但是事實上,不是如此,並未落實,因此,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自己會來推動。
岸由二回顧鶴見川流域治理的歷史,他指出,一九八O年制定總合治水條例之前,為了治水,地方有很激烈的抗爭行動,目前來看總合治水是成功的,這些抗爭的NGO團體在達到目的之後,有團體反思還可以再進行水岸的親水教育活動,河川管理局也思考到要發展環保,發展河川文化,社區營造,以及河川環境教育,於是二者就合作,「鶴見川流域網絡」就這樣成立。
「鶴見川流域網絡」的重要性為何呢?岸由二分析,雖然河川管理局與民眾都有共同發展的目標,發展河川生態,進行河川文化保護,但是河川局無法一一與民間接觸,因此,鶴見川流域網絡就扮演居中整合意見的協調角色。
那麼「鶴見川流域網絡」要如何整合不同NGO意見,如何進行不同流域的行動呢?岸由二說,鶴見川有支流與主流,因此,他們從源頭到出海口畫分工作區域,上游是岸由二、渡利博,中游目前暫由岸由二協調,下游是龜田女士,出海口則是大澤先生來負責。「鶴見川流域網絡」則分成法人總部,人數只有十人,此外串連四十個NGO組織聯盟,另外在八個親水活動據點,進行大大小小河流環境教育活動,大部分是大家各自在支流進行的活動。
「鶴見川流域網絡」在下游,每個月都有河川調查活動,也會與企業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