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法國與台灣教育修訂政策比較
相隔不過一週左右,遠隔千里的法國與台灣高教政策改變,卻相似的彷彿出自同一人之手,二國修訂法案,除放寬私人企業捐贈學校的限制,未來學費也可能調漲。
【記者沈琬婷報導】相隔不過一週左右,遠隔千里的法國與台灣高教政策改變,卻相似的彷彿出自同一人之手,二國修訂法案,除放寬私人企業捐贈學校的限制,未來學費也可能調漲。
法國學生為反彈新政策而走上街頭,然後抗爭後面的意義,卻是高等教育認知之戰。高等教育之定義,究竟為「公共財」,政府有責任確保所有學子的受教權?亦或是「使用者付費」,高等教育文憑成為「商品」,擁有財力才有資格受教? 對法國大學生來說,大學教育是免費、自由公共學習的場地,然而大學教育的普遍,卻造成學生素質不佳、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法國總統的自由主義改革,雖引起傳統左派團體反彈,但據法國民調顯示,仍有六成二的民眾支持改革,或許也顯示法國民眾,正重新思考高教新意義。 視教育為公共財,造成教育品質下滑;但視教育為私人財產,卻也引發排擠效應,這其中轉換仍須政府的應對措施,與全體民眾觀念改變,法國教育改革之路,或許還須一段漫長陣痛期。 法國學生為爭取自身權益,並維護法國教育傳統,學生工會如UNEF與各學生聯盟,站起來抗爭,然而台灣的學生,何時才能為爭取自身受教權而起?除了政府需在政策上多做檢討,學生是否也應該提出反思:我們為什麼不站起來?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