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想像那個溪水不太漲枯的年代

2011/11/08 17:54
1,96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颱風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雲雨帶的共伴效應,在秋天對東北部向來是很大的威脅。10月2日起,奈洛颱風讓中橫宜蘭支線坍方不斷,大同鄉交通中斷。原訂要做調查,打電話到貢寮,電話那頭說,沒什麼雨勢,不太需要撐傘地飄雨。

 

隔天早上,雨開始大潑大灑,山區沒有測候站,只能從鄰近靠海的福隆、以及分水嶺另一面的泰平來判斷,很快就往200公釐雨量挺近。我們在宜蘭花蓮相繼宣布停班停課後,決定放棄調查,但去看看山上的水況。
一夜,變成這樣了:

 

      

大雨中
  ←
冬季豐水期的平時

 

橋上看強勁的溪水通過構造物及落差洶湧成浪

 

原來從溪床看過去的樣子

 

 

道路旁不時有澎湃的時雨瀑,但相較於溪水的黃濁,通過森林與梯田的水,聲勢驚人,但潔淨依舊!

 

           

小溪溝匯集地表逕流變成簾瀑

           

通過水梯田貯流,流出的水勢減少變緩

 

  貢寮水梯田因為手割稻不需考量機械承重,因此田水終年盡量不放乾,也藉以減輕田埂乾涸崩壞、及保水的牛踏層乾涸生裂隙的重新整理工作。因此即使在冬半年的休耕期,依然維持著保水調洪的功能,為冬季多雨的這裡提供了多一分的保障。
  水梯田過去在相關研究中顯示,梯田對坡面的平緩處理,減緩暴雨在地表的逕流速度,因而減緩坡面沖刷,並增加了降雨下滲至土壤的時間,促進區域內的水循環;這樣的改變也使得梯田攔截了被沖刷下來的泥沙土壤,形成水土保持的功能(陳世楷等,2003,山坡地水稻梯田地下水補注之試驗研究)。
  鄰近的日本之所以那麼積極以公部門的力量促進水梯田的保全,就是因為研究發現:當棄耕使得田埂無人維護而崩壞時,若從30公分降至5公分,發生百年頻率的洪峰流量的機會就增加了將近4成(早瀨吉雄,1997,中山間地水田域之洪水防止機能評價);而從大尺度的調洪防災的評估也發現,1980年當時已完成的以調洪為目的的182座水庫水壩,調洪容量只有日本水田同樣功能的1/3(志村博康,1982,水田和田之治水機能評估)。
  同時體驗了大雨後的貢寮,回想這些文獻,不禁更讓我想親眼目睹,貢寮朋友們回憶中那樣的--層層綿延梯田,溪水少有大漲或乾涸的彼時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