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再造—寄神宗美個展■
■分解.再造—寄神宗美個展■
2011/10/07~2011/11/20
陽光特展室
關於「重新創造」
陶瓷器破裂或是燒製的?色不均勻為禁忌。也就是說製造出來的為瑕疵品。
不過有一次,我在製作過程中調整作品的形狀之後,要放進窯裡燒製時,卻弄壞了作品,因?展覽在即,沒有時間再重新製作。百般困擾,思考的結果,乾脆將錯就錯,把破掉的碎片燒製後用膠接合起來,發現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及強有力的感覺。
與陶土對峙的時候,我們常常以一種對抗的心情想要征服它。但是如同上述我的經驗一樣,若發現了意想之外的效果,就會沉浸在想要將它表現出來的愉悅當中。
創作、毀壞,再將它燒製接合完成。我致力於這種重新創造的系列已經20多年了。
我的作品多是抽象的形體。以白雲土或瓷土為素材,首先以泥條盤築手捏或陶板成形,有時使用石膏模具輔助製作出形狀,使其乾燥後,用細砂網紙修磨成想要的造形,然後以研磨專用的光滑石頭將表面打磨出光澤。再將此作品弄破成數片,但並無法控制作品會破成什麼樣的形狀。接下來將破裂的碎片分成3組,各自放入黑陶、白陶、窯變的窯裏燒製。黑陶燒製的部分是將溫度升溫到900度之後,讓它自然降溫至500~600度,然後將松樹的松針枝葉以水浸濕後,並一口氣全部把它倒進窯洞口,將窯完全密閉起來燻製黑陶。
白陶的部分是以氧化或是還原的方式燒製到900度,氧化燒製的方式呈現的?色為象牙色,還原燒製的方式則會燒出更白的?色。
窯變的部分則是將碎片與園藝中用在改良土壤性質的蛭石(Vermiculite)放入其中,從800度開始還原,升溫至900度燻燒製成。
利用這三種方式燒製完成後,將碎片用黏合劑接合起來重現原來的形狀。最後在表面接縫中填入石膏,作品就完成了。
我認?在重新創造的過程當中,藉由人類的手創作出的造形與自然力量,發揮作用所產生的形體相互調和,給予作品更多的神秘感與想像空間。
日本陶藝家寄神宗美在陶博館
日本陶藝家寄神宗美利用位於陶博館附近的大漢溪畔的植物做為創作的素材,作品中充滿著在地情感,也代表著他對大自然的敬愛與感動。他於7日開始在陶博館1F陽光特展室舉辦「分解.再造-寄神宗美個展」;分解與再造的系列作品,是他在1985年偶然構思出的創作,當年在製作一件大型作品時不小心弄破坯體,因時間緊迫無法重做,經過思考後,便將破裂的坯體分別燒製上色,再接合成原本的形狀,最後呈現出全新的樣貌,這種作法在日本陶藝界獨樹一格,並受到高度矚目。
本展除展出他在本館駐村時,設計高223公分的《暝想》及188公分、4件組的《在吾中我》,整體氣勢非凡,而且作品經過「分解.再造」後,每件作品皆獨一無二,非常特別。還有以3組9片陶板組合的《草之痕跡》,是由他親自至大漢溪採集的綠草及蕨類等,再將其壓印於作品表面,經過燒製後,僅剩下植物的肌理紋路,藉此保留大自然的痕跡,賦予作品無限的生命力,呈現出的創作令人感動。
陶博館表示,此次個展的舉辦,不僅看到日本陶藝家對於創作的理念及堅持,也看到陶藝家寄神宗美獨特的藝術表現與風格。臺灣與日本在文化發展上淵源深厚,我們相信透過雙方持續不斷的努力,可以讓東亞文化愈發光采,也為現代陶藝的發展盡一份心力。「分解.再造-寄神宗美個展」即日起展至11月13日止,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來欣賞
陶博館期刊
作品燒製完成後,我在研習營中示範《分解與再造》的重組技法。作品在燒成之前皆有標註編號,燒成後依編號拼湊組合,因此每個破片有著相互密合的關係,如同拼圖般,完成後有暢快的成就感。拼湊好後用接著劑黏合出原先的造形,之後在接合的縫隙中以石膏封填,作品就完成了。作品在分解和燒成過程中,隨著機緣而有所變化,產生出新的創作。歷時2年計畫,3個月的實地駐村,共完成《瞑想》、《在吾中我》二件大型創作及三組《草之痕跡》作品。
珍貴的臺灣經驗
到陶博館駐村期是個非常珍貴的經驗。我學習並接觸到許多不同於日本工作室的人事物及創作方式,也得到與臺灣陶藝家交流的機會。最後,謹向陶博館的館員們以及協助我的各界人士表達感謝,特別向曾淑玲、林義傑、李明致和許益富諸位助手致謝,還有,我要向一直支持及鼓勵我的劉鎮洲教授表達由衷的感謝之意。
在臺灣駐村時,適逢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大地震,所幸我所居住的京都完全沒有受到影響,感謝臺灣民眾對我家人安危的溫馨問候。全世界的捐款與協助中,臺灣提供日本最迅速與最鉅額的賑災捐款,特別要在此向臺灣人民朋友們致上最高的敬意與深深的感謝!
攝影、剪輯 卓文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