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頂尖大學計畫 評鑑流於形式
頂尖大學計畫成果評鑑最近如火如荼展開,參與評鑑的各大學處室也都開始忙著規劃評鑑委員的參訪行程,預演評鑑委員可能發問的「模擬考題」。但是這樣的評鑑真能代表學校「頂尖」嗎?
頂尖大學計畫成果評鑑最近如火如荼展開,參與評鑑的各大學處室也都開始忙著規劃評鑑委員的參訪行程,預演評鑑委員可能發問的「模擬考題」。但是這樣的評鑑真能代表學校「頂尖」嗎?
報載各大學為了應付教育部評鑑,全校動員,學校特地舉辦一場又一場的說明會,向全校平日未必參與頂尖大學計畫的師生,說明校方的頂大政策。甚至還要學生熟記校方頂大資料,以便應答。除了「擾民」外,不禁讓人懷疑這種評鑑方式,真能看出一所大學如何「頂尖」?或委員們從學生口中真能問出「想知道的東西」嗎?這種評鑑方式究竟只是一種形式?還是具有實質評鑑的效果? 目前教育部的評鑑方式,是委由評鑑委員到各校訪視,以了解學校究竟「夠不夠頂尖」?但是表面文章和實際作為之間,如果沒有具體指標作為頂尖的評比標準,名列「頂尖」的大學在有限時間內只能匆匆報告。評鑑委員留下的「印象」和所謂的「頂尖」不但相關不高,也徒具形式。更不用說很多大學有個別差異,因此追求頂尖的目標和方向各不相同,教育部評鑑委員諸君真能體察個別差異嗎?給予公平評比嗎? 難怪坊間流傳「大學評鑑是把大學越評越賤」,這句話雖然有幾分尖酸,但是眼看平常認真教學、努力研究的教授,或天高皇帝遠的大學生,此時此刻,每人都得戒慎恐懼地擔心被抽到,密集準備「應考」,或戰戰兢兢地「侍候」評鑑委員,既得之患失之,這句話或許還真有幾分道理。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