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長照-管區系統篇
丹麥長照有了政策,要落實到各個社區,怎麼做呢?
台灣發展長照,許多爭論都還停在錢和照顧的人上面,其實有效的照顧服務不只這些,必須有方法。我們具體看一些例子。在哥本哈根一個五萬人的社區,老人超過五千,經過精算,白天需要居家服務的有八百人,需要居家護理的五百個,夜間有七十八位,讓資源二十四小時做最有效率的分配。
丹麥長照有了政策,要落實到各個社區,怎麼做呢?
台灣發展長照,許多爭論都還停在錢和照顧的人上面,其實有效的照顧服務不只這些,必須有方法。我們具體看一些例子。在哥本哈根一個五萬人的社區,老人超過五千,經過精算,白天需要居家服務的有八百人,需要居家護理的五百個,夜間有七十八位,讓資源二十四小時做最有效率的分配。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看完這段影片,發現影片提醒了我們長照制度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也許台灣可以發展出一套可以克服錢和人力不足的長照制度,讓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口上,另外看到他們的管理方式很人性化,很有系統也很能夠保護到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隱私,還很重視照顧者的健康......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借鏡的!!
在這一短片對丹麥長照系統的簡介, 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感動的地方就是裡面的一句話:care the care giver. 這是長期照顧服務中最常被忽略的部分. 當大家都在關注如何優化照顧的品質時, 很多時候卻忘了長照是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兩方之間的"長期"關係. 如何維護照顧者的身心健康也是當中很重要的一環.
此外, 裡面提到廿四小時的居家看護會使得照顧者和老人都失去穩私的問題, 這使我想起從前家裡僱用居家老人看護時的衝突問題. 人與人相處往往需要長時間來培養感情與默契. 突然之間家裡多了一個陌生的成員, 相信任何人都難以在短時期內就可以接受. 而在我外婆聘請看護照料的期間, 二人便常為了生活上的瑣事而鬧不和. 在這種環境下, 老人不但會覺得自己一整天被外人監看著, 心理會產生不安感, 更可能會造成雙方情緒上的負面影響.
每個地方風土文情不一樣,觀念各異,在地老化與否,二十四小時照顧與否都會因為不同國家而有不同需求,因此當考慮是否採用在地老化前,應了解當地老人們的需求。值得參考的部份是,他們的管理系統分支很仔細,希望資源集中在真正有需要的老人,並運用GIS的系統,把分區劃出,使得了解需求集中的區域,並因應設立調度中心,以在短時間內滿足老人的需要。還有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是,他們有提到24小時照顧雙方都會有私隱上的問題,確實,24小時居家服務對於照顧者而言,他們的心理健康是值得被關注的,有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有沒有其他心靈的寄託? 有誰會關心他們的健康? 在丹麥,這方面似乎做得還蠻不錯。
另一篇報導"讓愛喘息"提到很多人寧可請外勞
但這段影片又帶出了另一個問題:如何面對家裡24小時多出了一個陌生人?
這無論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隱私都是很大的挑戰
而丹麥的照顧系統卻也有相對的問題
即眾多的照顧者是否會讓老人常常必須重新適應陌生臉孔或是產生混亂感
想想如果常有陌生人在家裡出出入入
我會覺得很不自在的
如果有一天需要被照顧
還是希望是自己熟悉的人比較好
這是一個照護者的天堂,,福利最大化,壓力最小化,這是促使大家都對自己的工作非常熱情.
一個社區調度中心,提供照護者休息,討論與互相支持的系統,隨時為在家居住的老人提供即時的服務,這樣的一套設計讓人驚艷.除了老人可以安心居家,照護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空間,一舉兩得.
分區的概念,也減少了照護者的壓力與負擔.彼此討論給予更多的創意與心思,讓老人們得到更完善的照顧.
我更敬佩當局尊重照護者與老人家的隱私.我阿嬤家也請了外籍看護,但突然多了一個陌生人,要跟對方24小時相處,雖然可以幫忙照顧,但看老人家有時候連對方的名字都叫不出來,真的覺得應該有更好的辦法.
為避免過多的人進出老人家,造成老人的困擾,丹麥當局也提出了解決辦法.其實真的很敬佩,丹麥這個國家為照顧老人所花的心思.
在觀看影片之前,我才發現自己對於老人長期照護的看法,一直都是"服務者導向":著眼於最有效率的管理年長者的策略,卻沒有真正注意到,長期照護的最重要核心在於:設身處地去想、去看,尊重年長者的生活環境還有歷史記憶,才能真的落實我們的理想與目標。"被服務者導向"與"服務者導向"之間,雖然差異不大,然而卻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台灣的長照體系行之有年,從不同角度的剖析之下,我們就可以發現:服務者導向的思維所催生的制度,不僅使得年長者喪失了生活、隱私方面的自由,連帶地賠上照顧者的生活與健康。是雙贏,還是雙輸呢?我想,答案已經不證自明了...。
我以為,未來的長照體系的制度規畫者,必須向丹麥人學習。這套制度不僅具有高度彈性,可以依照不同的時空環境有所調整;更著眼於"照護者"的人力最佳化,將人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在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中心的年長者雖有重病在身,卻不必動用到耗時耗心的7-11照護人力。或許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與其依賴強硬、瑣碎的罰則防堵疏失,不如使用創意,積極地管理,會讓長期照護者更有成就感的同時,也能遵守原本的初衷:尊重:)
目前全台灣面臨照顧人力不足的問題,訓練後留下來的人不多也不久。看了這部片思考現在所待的居服中心是否有足夠的支持力持續支持照服員與社工人員。工作耗結在社福界常聽見,但似乎沒有有效的方式解決。社福工作內容是在幫助他人,但是好像沒有人可以持續的幫助社工,背後沒有力量支持,當然人員流動力也就大了。我喜歡丹麥每週有固定的時間與場合聚會討論工作困境,這是很好的情緒抒發與互相學習成長的機會。很希望自己的工作單位可以有這樣的模式讓工作者可以在這照顧服務路一直走下去。
在丹麥我看到了社工、護士、居服員有共同的照顧共識、相互支持著這個網絡。反觀我們,都是各做各的事,沒有不好,但缺少資源整合及對服務對象的深入了解。再者,我也省思到,每回都是服務員提出照顧問題,社工沒有主動關心居服員的照顧心情及負荷,是我必須反省的。
護士社工與居服員的合作不夠是現象
願我們從沒留意現象到留意現象
下一步是我們一起來改善
如果我們沒有行動
我們就和八點檔名嘴差不多了
但我們可以不止那樣
因為大家有專業
許多單位雖每年辦理照服員訓練,但結業後卻很少人從事居家服務行業,且因人力過少,使得在崗位上的服務員班時越來越多,以致無法返回辦公室與社工或主管隨時討論服務上肢困難,且社工亦有需忙碌的工作事項,無法時常關心服務員狀況,造成大家僅剩制式化的相處模式。而連結網絡若能集於同單位,社區服務品質均能大大提升,但目前台灣社福單位仍無良好措施可配置,僅能借助醫院單位內護理師協助,值得好好省思。
老年人因為老化、疾病,需要就醫、復健的可能性很大,丹麥能有大量醫護人員介入著實令人羨慕。可惜台灣隨著老年人口迅速增加,資源不足的現象約來越明顯,尤其目前存在醫護人員的人力相當吃緊,投入社區幾乎變成不可能任務。除了依靠專業人員,應該推廣老年醫學的知識,以能有效的運用醫療資源或預防,減少不必要的就醫,及老年所帶來的問題。如同現在推廣失智守護天使,讓更多人認識失智症,得以預防、讓失智者有較友善的環境。
您的想法與丹麥最新政策一樣
一般人的長照知識很重要
因為這不只是醫療
而是庶民生活
我們一起來實踐
以長遠計畫而言,除了照顧長者為首,也照顧服務者為重點,重視服務者的健康,能夠大家快樂的一起做事,保有很好的工作狀態,我想這是我們台灣社福人員們最缺乏的,丹麥有這樣的觀點真令人感動。
面對老人愈來愈增加的趨勢,在家終老似乎是未來老人社會的必需走向,因此在家終老的服務,需靠大家的努力才能有更完善的設計。
看完此篇影片,我發現丹麥的社工、護理人員以及服務員的緊密關係,是台灣值得學習的地方。
現今醫療人員的不足,單靠社工羽服務員的努力是無法給老人家最完善的照顧,期望未來的台灣不論是醫療體系或是社福單位都能夠資源結合,給予老人更完善的照顧體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