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年農曆正月初六是『三峽祖師廟』的大日子,因為這天是祖師爺誕辰日,祖師廟每年都會舉辦賽神豬,為祖師公祝壽。
『賽神豬』是民俗傳承、信仰的回報,要一下子改變可能有其困難度,尤其地方民眾也喜歡這個習俗;附近商家也不以為然,認為養神豬並不容易,飼主是為了感恩祖師爺的庇佑,用一種虔誠的心意在飼養,不是動保團體說的「虐殺」這麼簡單。
要飼養神豬,還必須虔誠的向神明稟告、擲爻取得應許確定才行,方能將之順利、安全的養大成長,能獲獎也被視為光榮一樁。
『賽神豬』已經有壹、兩百年的歷史,為什麼有此賽會?其實應追溯到祖師廟創立那個年代-農業時期,那時期肉食類是很稀罕的,一頭豬飼養兩、三年長大了,總認為說我們農作物豐收、能夠豐衣足食、物品豐碩,都是蒙神明之保佑,所以在臺灣不管儒、釋、道,常常都不以特殊宗教的祭祀,而會用百姓通俗的方式,比如說:佛教不殺生,為什麼我們有(指祖師廟),因為這裡是農村、這座廟是百姓集資興建的,為何建?是百姓感謝神明之庇佑所以興建寺廟來供奉。到神明生日那天,百姓並不認為佛教不殺生,當時人們沒這觀念,加上廟裡並未有出家者,所以就把最珍貴的肉食性之雞、鴨、魚、肉,祭祀奉獻給神明,所以臺灣人有句話:殺豬宰羊是大禮、是最大的禮數,就好像儒家『祭孔』時,宰一隻羊、殺一頭牛、殺一隻豬就叫『三牲』,臺灣人是不吃牛的因為牛在耕種;可是儒家思想裡拜牛,牛能忍辱負重、像讀書人一樣要埋頭苦幹,所以儒家之三牲多了一樣牛,可是民間少了【牛】因為牠耕種。三峽也就在這情況下有了這習俗的出現。如今大家說灌食的方式不對,其實愛護動物這些團體講的沒錯,這樣是不對的;可是抗議之對象卻搞錯了(指抗議祖師廟),並非祖師廟要求其一定要灌食,只是遵循傳統把儀式保存下來。真正要抗議的應是養豬戶而非祖師廟。
臺灣所有的養豬戶政府有列管,應由公部門出面去強力的管制、要求不可灌食,要用自然飼養之方式。
至於抗議祖師廟不可以舉辦這種賽神豬活動;這是幾百年來之文化、是民間習俗,不是抗議就可以廢除的、不可能的事,就好比屏東、頭城的『搶孤』,那也很危險,攀上柱子、棍子,離地幾十公尺高,如果摔下來不也危險嗎?為何沒人抗議?那是因為大家將它視為是種運動競賽,如果做好安全措施自然不會有問題發生。總之『祖師廟』不鼓勵灌食只想把習俗保存下來,『愛護動物協會』如要抗議,就請向養豬戶抗議。
三峽祖師廟之組織有『七股』,以公司而言有七個股東,這七個股東分成五個鄉鎮,三峽、樹林、大溪、鶯歌、還有土城,因三峽位於這五鄉鎮中央,所以這間廟並非三峽鎮祖師廟,而是三峽祖師廟代名詞。
五個鄉鎮以劉、陳、林、李、王姓之人最多,但當初集資興建時由所有百姓攤派建築費用,其中陳等五個姓氏民眾出資最多,少數姓如黃、蘇、周等就湊成一股,可是這樣人又太多所以分成兩股,即所謂五姓氏兩地方叫『劉 頭』『王尾』,七年輪值一次。
劉、大雜姓、陳、林、中庄雜姓、李、王。『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的信徒七股 (七個股東)、五個姓氏、兩個地方,整個組合起來,組織是這樣來的。
_以上專訪新北市三峽區秀川里李楷瑞里長特此致謝_
往祖師廟方向到處是車潮、人潮-川流不息
祖師廟恭賀得獎者之紗燈-所謂張燈結綵
香煙裊裊達諸天
民眾求取智慧毛
公民記者大姐Lotus編輯攝影製作2012/01/31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To Dear All借用好友的分享回應各位:民俗是變遷與流動的,文化活動的發源都有其時空背景.『廟會』,是臺灣民間信仰的具體呈現,是民眾藉由集體祭祀活動表達其虔誠的重要場合。1970年代後,傳統廟會在現代化潮流的衝擊下,隨著社會文化變遷逐漸轉型,神豬文化是民俗的發揚或是陋俗展現呢?端看社會觀感與輿論反思來決定了。
地方文化的核心價值應該是我們所要思索的!
既然涉及五區的宗教民俗事務 是否該辦一次公投來讓地方人士參與決定? 不是上頭一聲令下不辦就是不辦 況且地方事務由地方人士自己決議才是真民主 關於是否"虐待動物議題" 應該重新審慎討論 該用餵食或是灌食 由人民一起討論決定才對 也可以放在"公投"裡面
養豬類比搶孤,果真竹篙鬥菜刀!
"真正要抗議的應是養豬戶而非祖師廟",假如祖師廟不辦"賽"神豬,養豬戶灌食為何?
借用好友的分享回應:民俗是變遷與流動的,文化活動的發源都有其時空背景.『廟會』,是臺灣民間信仰的具體呈現,是民眾藉由集體祭祀活動表達其虔誠的重要場合。1970年代後,傳統廟會在現代化潮流的衝擊下,隨著社會文化變遷逐漸轉型,神豬文化是民俗的發揚或是陋俗展現呢?端看社會觀感與輿論反思來決定了。
地方文化的核心價值應該是我們所要思索的!
因時空背景而不同~沒有不能改變的事實~總統都可以換人~有關公眾是務~可以用公投來決定之
祭品五生---最好供一顆人頭。
里長伯對動保團體的抗議也有誤解,之所以向廟方抗議,是因為舉辦神豬比賽,進而才有產生虐養的事實,如果不比賽,大家誠心自然養,就不會一定要養到肥大,更無需灌食,動保團體只是針對問題的癥結提出批判。
感謝回應!借用好友的分享回應:民俗是變遷與流動的,文化活動的發源都有其時空背景.『廟會』,是臺灣民間信仰的具體呈現,是民眾藉由集體祭祀活動表達其虔誠的重要場合。1970年代後,傳統廟會在現代化潮流的衝擊下,隨著社會文化變遷逐漸轉型,神豬文化是民俗的發揚或是陋俗展現呢?端看社會觀感與輿論反思來決定了。
地方文化的核心價值應該是我們所要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