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體驗阿里山 地方特色邀參與
〔記者郭政隆/嘉義 縣報導〕揚名於國際的阿里山觀光景點,甚至可謂是台灣的觀光代名詞,但在八八風災的重創,造成道路交通柔腸寸斷,也曾一度讓觀光客裹足不前,不過在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災後復建,整合國土保育、區域整合及生態,及地區業者努力下,把阿里山觀光再推向更高峰,去年大阿里山地區遊客數更達320萬人次,創下歷年新高,顯示阿管處成效卓著。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表示,八八風災過後,阿管處重新思考大阿里山地區的觀光產業發展,提出「入口、延時、分流、融合」策略,作為建設指導方針,101年度排定的建設項目,就是依照逐年達成上述策略的需要擬訂。什麼是「入口、延時、分流、融合」?阿管處處長曾漢洲表示,以往遊客一早上阿里山,又匆匆忙忙下山的旅遊方式,沒能細細品味景點特色,阿里山公路大量通過性的交通,對環境產生負面的衝擊的同時,卻沒有為觀光產業帶來最大效益,這樣的旅遊型態,並不利於觀光長遠發展。
曾漢洲指出「入口、延時、分流、融合」就是要讓來匆匆去匆匆的遊客腳步放緩,慢慢欣賞阿里山公路沿途的美景,進一步將足跡深入大阿里山地區的西北廊道、南三村、鄒族部落等地區,延長旅客停留的時間,不再只是單景點式的匆匆往返,才能以深度、高品味的旅遊體驗吸引更多遊客並提高再遊比率,帶動觀光產業的良性循環。
在「入口」方面,阿管處說明以觸口牛埔仔的行政、服務、轉運、綠色門面的塑造為主,作交通服務品質的提升,使入口意象與全區發展主軸連接,成為大阿里山國際遊客必遊景點。
而在「延時」方面,阿管處表示目的在打造阿里山前花園,增強旅遊意象與體驗之一致性。以隙頂至石棹、頂湖及奮起湖等為主要延時景點,沿阿里山公路建設優質步道設施及綠美化改造街景,配合在地國際知名的阿里山茶、咖啡等農特產品展售,增加遊客駐足的時間,停下腳步享用更多大阿里山明媚風光,並減少長時間的舟車勞累。
另外在「分流」方面,阿管處則指出以西北廊道、鄒族原住民文化分流據點的建立,生態綠廊的旅遊參與及遊程串連擴張點線面旅遊體驗,把阿里山公路這條主要動線的遊客足跡,由阿里山公路進一步再向外延伸,吸引至加西北廊道(瑞里、瑞峰、龍眼、碧湖、太平、太興、太和、豐山、光華、半天岩)、鄒族部落(達邦、特富野、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等觀光景點。
阿管處說至於「融合」部分,就是原本以造訪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為主的旅遊行為,在「入口、延時、分流」有效執行後,大阿里山地區遊客會有增加的效果,「大阿里山地區」遊憩資源進一步產生「融合」,使旅遊體驗昇級為「國際級高山渡假區」,以提昇整體觀光品質及效益。
針對阿里山的地方特色,今年阿管處將加強對外宣傳行銷,舉辦相關主題活動,例如與4-5月的與螢共舞活動、4-7月的步道遊蹤活動還有十月份的神木下婚禮山海戀,藉此促使大多數民眾了解大阿里山地區觀光產業,並展現地方特色,讓民眾一起漫步於風情萬種的阿里山,同時打造大阿里山為「健康、生態、樂活、安全」之國際級高山渡假區。
圖說:與螢共舞活動。
步道遊蹤活動。
神木下婚禮山海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