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外籍生數量多 非國際化重點
近日各大專院校為追求國際化,利用各種手段致力提升校內外籍學生人數。然而日前一位原以僑生身份來台就學的馬來西亞「僑生」,因為以「外籍生」身份申請轉學至他校就讀,被查出身分不符合相關規定,意外引發大學「國際化」是否「內銷轉出口」的風波。
近日各大專院校為追求國際化,利用各種手段致力提升校內外籍學生人數。然而日前一位原以僑生身份來台就學的馬來西亞「僑生」,因為以「外籍生」身份申請轉學至他校就讀,被查出身分不符合相關規定,意外引發大學「國際化」是否「內銷轉出口」的風波。
近年教育部鼓勵各大學邁向國際化,外籍生比僑生享有更多好處,例如僑生若要考研究所,必須和台灣學生共同競爭,但是外籍生只要向學校提出申請通過,即可獲得入學資格;外籍學生的獎學金也比僑生豐厚,都讓許多僑生更樂於選擇以外籍身份就學。 也因為政策轉向,有些學校為交出「國際化」的漂亮成績單,以量化數據作為國際化的指標,往往疏於嚴格管控僑生真正身分的認定,造成外籍生與僑生的分際模糊不清,這個個案只是冰山一角。 國家政策推動「挑戰2008」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目標是二○○八年全台外籍學生人數可望突破六千五百人,對於各校來說多少造成「業績壓力」。為達預設目標,就算僑生以外籍學生身份申請來台就學,各大學亦欣然接受。以政大為例,配合頂尖大學計畫,校方預計未來一年內,外籍學生人數要占全校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五,以此彰顯學校的「國際化」特色。 然而,「國際化」是否真的可以從量化的數據中顯示出來,這點還有疑義。有些大專院校為了做到表面上的國際化,放寬外籍學生入學標準,吸納更多海外學生入學,對於僑生以外籍生身份魚目混珠,也未加以管理。帳面上的數字好像落實了國際化,實際上外籍學生的素質是否隨校方追求頂尖的腳步而同步提升?仍是未知數。 再者,外籍學生就算數字增加,並不代表國際化的全部,學校應該慎重思考的是,外籍學生多寡對於學校的真正意義何在。本地學生本身的國際素養才是校方首要提升的關鍵,一味彰顯國際化,校內學生卻連基本英文能力都缺乏,實在是很大的諷刺。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