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以往給人的印象就是豆腐料理的集大成,但卻很少人知道,它早期曾經是茶葉的出口重鎮,時光飛逝,如今也成為觀光客必去的景點之一,而在老街新舊建築交錯的現代,為了保存原有的風貌與特色,復舊工程正悄悄的展開。
順著景美溪,來到台北南端的山區,這裡,是以豆腐著名的深坑老街。兩側山峰高聳,伴著溪水而生的深坑,在百年前,是個以船運發跡的小小山城。
清朝那個時代,因為水路比較發達,那整個路,因為一邊一邊的路都沒有開墾,那都是走水路。
其實深坑因為地理條件的關係,它在景美溪的河運,能夠通到深坑,他是靠着這個茶葉輸出,然後相當的興盛。那因為地理位置相當的重要,它成為全北臺灣最重要的茶葉集散中心。
站在老街店家的後陽台,映入眼簾的,是深坑渡船頭有些荒涼的景色。但不難想像過去,每天都有數十艘船,往來於河道之上,將深坑道地的文山包種茶運往外地。
隨著景美溪的這個河道的淤積,船運沒有辦法到達深坑,所以當時日本統治台灣的時候,他們就開闢鐵路、開闢公路,據說這個當年深坑的這些耆老們,對風水相當講究,所以他們不同意北宜公路從深坑經過,隨著陸運順暢,景美、新店、木柵,它們的發展,後來的發展,都已經取代掉深坑的地位。
週遭市鎮的崛起,使文山包種茶不再是深坑的原鄉特產。今日,人們對這裡的印象,來自於一塊塊白嫩,又帶點炭焦風味的深坑豆腐。
當初深坑就是因為我父親在那個時代沒什麼菜,想到做一個紅燒的料理,那做了之後就慢慢有人氣,然後有些媒體、報紙的報導,成就深坑變現在這麼有名,都是因為豆腐的關係。
現在的深坑其實是一個觀光重鎮,雖我們的發展比人家慢,但是現在除了這些交通的建設到位之外,新北市政府也著重在觀光這一塊,把老街整個重建。
光陰荏苒,深坑老街在風雨摧殘中,留下了歲月痕跡。在新舊建築交替叢生的現代,老街的保存,成為政府及居民關注的焦點。
縣政府有一個復舊的工程,當時的縣政府,那新北市改制之後,還是延續這個計畫,他希望是以復舊的風格,可是有一些新造的房子,不這麼有風格,他用的是一種風貌管制,所以除了復舊之外的風貌管制,我們整體把這個老街定調,用各個時代的構造美學的縮影,然後把這個老街重新呈現。
從一開始,政府與居民的溝通,到現在復舊工程緩緩進行著。實際的成效,能不能符合雙方心目中的期待,還必須靠時間來印證。
這個很難預期,因為其實每個店家的風格完全沒有特色,每一家都一樣,除非你是料理特別的突出,有吸引人的那種感覺,那一般人其實每一家的感覺都很像,所以很難預期以後的狀況會是怎樣。
其實好像都變成比較一致性,有一致性,照規劃來說可能比較好,可是實際上,可能有的客人,他到時候找不出到底哪一家是哪一家,變藉由門牌號碼,甚至是店家的招牌然後到時候來分辨。
雖然只是一條短短的路,復舊工程還是花了許多心力與時間。每週三,新北市政府專員,都會前往深坑,與工程人員開會。政府與居民的努力,顯現在逐漸成型的老街景致中。
第一期的過程中,風風雨雨大家討論很多,然後工程也拉得很長,那在第二期,我們逐步克服了這些,讓工程縮短,店家還是可以做生意,他們不希望深坑老街給人家的印象是整修中,商機中斷對他們的生計影響很大。
他的美意就是說,老街趁這個機會,把他重建,當然重建是對老街的發展是很好,可是真的在時間上,真的是有比較久一點,比較長一點,以現在目前來講,已經蓋了四年到五年了。
紅磚、騎樓、拱圈,百年來的閩式古厝,以及舊紅磚牆,在復建過後,逐漸呈現出古老的韻味。美麗的街景,提升了居民對復舊工程的信心。
這裡是每家每戶都開店,越到大樹下的生意越好,那邊餐廳很多,所以每家餐廳歇業的損失,金額很大,甚至大於政府補助的好幾倍,我當初預估大概只有六成的住戶加入,然後我們工程一路做下去,這樣的溝通結果是到達百分之百,住戶都加入了政府的整建的行列。
每條老街,都有它繁華的過往,隨著光陰的遞換,紅磚瓦牆漸漸斑駁傾頹,有的被世人遺忘,有的被埋沒在都市之中。透過老街的復舊整建,當地的居民期望,深坑老街,能以一個嶄新姿態,繼續邁向下一個百年歲月。
淡江新聞 林品宏 王靖潔 陳耀宗 採訪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