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廿年 話聲徵文檢視威權年代
台灣民主紀念館主辦的話聲徵文比賽十日頒獎,希望藉此活動,在台灣解嚴廿年時回頭檢視歷史並省思。
照片
【記者郝天行報導】台灣民主紀念館主辦的話聲徵文比賽十日頒獎,希望藉此活動,在台灣解嚴廿年時回頭檢視歷史並省思。
隨近來中正紀念堂改名台灣民主紀念館,及拆除「大中至正」的爭議不斷,任何政治話題都顯得敏感。 評審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薛化元表示,解嚴廿年值得紀念並討論,不必因政黨口水戰而影響主題的談論:「認同解嚴已成普遍共識,話聲徵文活動要思考的是解嚴本身的意義。」 如作品獲特優的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學生邱倩如〈民主的背影〉從在補習班任教時未替蔣中正冠上「先總統」稱號而讓學生家長不滿,省思威權體制是否已經消解;獲優等的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學生李淑君作品〈禁唱的年代〉從禁唱歌謠反省台灣母文化受到的壓抑。 李淑君認為:「比賽頒獎適逢政治爭議衝突的時間,容易被誤視為政治力量作用下的產物。」她認為這會讓眾人忽略徵文欲檢視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本質。「徵文比賽可以讓人反省解嚴廿週年來,台灣經歷了什麼時代轉變。」李淑君說。 邱倩如說,這次徵文透過眾人發聲、反思,有「總結一段歷史」的意義。 「學生組雖不一定親身經歷過戒嚴時期,但作品題材卻表現得多元。」薛化元提到,學生組作品除論說文外,也有不少經驗分享,多是家族傳承的記憶或親友故事。 邱倩如認為大學生一代要理解並描述台灣歷史,前有典範可追隨,也有豐富的歷史資料供學習,「較容易了解台灣解嚴以來的歷史脈絡」。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學生陳子瑜覺得,話聲徵文比賽能擺脫台面上政治和媒體間的口水戰,「在獲得高額獎金的前提下,讓人民對臺灣從威權到自由民主的過渡期提出看法。」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