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台灣『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自然水稻種植法示範推廣計畫(KKF Farming Demonstration in Taiwan) __稻田檢視
泰國KKF(米之神)戴查先生(Daycha)從稻桿分解的狀況和土聞起來的味道,瞭解土裡的微生物作用的情況,這塊慣行田地,第二期稻已插秧,然而稻桿分解的情況並不好。
戴查先生和木村秋則先生都有敏銳又細微的觀察力,對於微生物及稻桿處理的見解異曲同工。
以下摘自木村秋則先生著--適合大規模生產的自然栽培米
http://www.peopo.org/happyginger88/post/92508
生產自然栽培的米,最初的要點為在春耕前必須要完成作業,請想想秋收之後的田,在沒有水之後的田上應散落著許多收耕的痕跡,並放任這樣直到迎接耕作的季節,此時仔細地看著散落收耕的痕跡,應該有變成灰色的東西及黃色的東西, 在耕作時放水後,灰色的東西會沉下去,黃色的東西會浮起來,實際上浮在水上黃色的收耕的痕跡會給田及稻帶來傷害。
黃色いままのワラ(仍然是黃色的稻桿)因bacteria而無法分解、也不會風化,若就這樣鋤進去田裡並放水後,因為六月的高溫在土中腐敗、發生臭氣體,剛好碰到了稻的分蘗成長時期, 若有氣體的話,稻的成長會停止,有時亦會枯萎。
此時,一次將水放掉讓田變乾,為常常做的一般的作業,對於氣體的對策是確實有效果的,但因為土發生裂痕而使稻的根切斷的話則是致命的。
黃色いままのワラ(仍然是黃色的稻桿)帶來各樣的壞處,相對地,變成灰色的稻穗屑因為風化所以不會發生有害氣體,迅速地在土中分解,成為珍貴的氮氣供給根源,此栽培法最大的特徵為不使用任何肥料,但大家所知植物的生長是不可欠缺氮氣成份。
但是,人工提供過多的氮氣成份對於植物還有環境是缺點大於優點,bacteria(細菌)等微生物所介入存在的自然循環中,如何能夠提供剛好必要的氮氣成份,實際上的確是自然栽培實行上的要點,對於像其他作物般難以利用mame科(豆科)植物的米生產而言,像如此利用風化的稻穗屑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問題是黃色いままのワラ(仍然是黃色的稻桿)要如何處理,在此所必要是耕作前的一個作業,能夠變成風化的灰色稻穗屑是因為好氣菌的作用,盡可能選擇空氣乾燥時期,以鏟子將稻穗屑平均等地擴散,讓菌能易於工作即可。
此時,特別希望注意的是田的四個角落,在田邊使用聯合收割機(combine)收稻時,在方向轉換的角落處容易堆積稻穗屑,下層的稻穗屑因為難碰觸到空氣,所以好氣性菌無法好好地工作,而且需要以此為重點擴散,擴散後 1~2周後黃色いままのワラ(仍然是黃色的稻桿)也會變成灰色的,以此為整理耕作的準備。
初春時的耕作,大都是粗略的耕作,然後將土好好地乾燥為重點,這是一定的。 要製造酸素易於活動的環境,促進好氣性菌的活動,若不好好地乾燥就耕作的話, 除了不能完全發揮土的力量,且雜草也容易生出。
台南第一期稻6月收割,8月初第二期稻插秧,稻田裡散落許多未分解的稻桿,勤勞的農夫清除到田埂上。
崑濱伯的有機田8月5日插秧體驗,稻桿也未能充份分解,看來微生物作用不足是很普遍問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