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今日播下的秧苗 明日飄香的稻浪 永誌不忘 我的故鄉」---菁寮國小割稻

2012/11/27 17:25
4,738次瀏覽 ・ 2次分享 ・ 5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菁寮國小將無米樂農村及稻米產業文化列入畢業能力檢測項目,凡無米樂子弟在國小畢業前,皆應具備一定的家鄉文化與產業素養,並承擔傳承無米樂文化之使命。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這幾天南部終於下了期盼好幾個月的雨,只是恰逢收割季,農民擔心收成淋壞,昨日的大雷雨還打壞後壁火車站的報時系統,老天爺今早給了好天氣,微冷清晨7點多學生整裝準備出發。

照片

 畢業校友黃堅峰帶著橘子來給學弟、妹加油,翁呈祥校長很高興。黃堅峰先生說當年菁寮國小有1400多人,如今只有200多人,而台北萬華的老松國小學生數從1萬多人減到幾千人。 下田收割真是「書包減重」的好活動,孩子樂得像兔子跳著走。

照片

  已創校百年、後壁區最早創立的菁寮國小(1911),升旗臺(1931)、舊辦公室與木造大禮堂(1950)已在2003年被公告為歷史建築。

照片

「校長對你們太好了,10秒鐘還有誰在講話?」學生頓時安靜,只剩下小聲地「老師在講話」,李榮宗老師交代學生靠邊線走、安靜、保持距離,要不就罰寫最長的課文。

照片

 校長邊走邊提醒學生用鼻子聞一聞平日看慣的田野有那些味道,開啟學生感官新體驗。 有豐厚文史調查的李榮宗老師解說「靈殿宮」美麗的屋頂,以前農人看到廟旁百年的刺桐開花就知道可以開始插秧,他還唱一段動聽的平埔族的歌。

照片

 校長在路旁看到農會前秘書,告訴學生喊「秘書早!」沒一會兒,對面幾位菁寮國中學生騎著腳踏車大聲喊「校長好」,真是良好的循環。 

照片

我和校長、老師及學生一起走田間小路,彷彿又回到我國小時走路隊的回憶,感覺自己變年輕,走路也讓身體變暖和。 

照片

一來到魚寮靈殿宮路口,居民放鞭炮歡迎師生。 

照片

靈殿宮的大樹好漂亮,明年春耕想去看那棵刺桐。 

照片

好盛重的人情味,廟方放鞭炮歡迎師生。

照片

 光看金獅陣掌旗走進來,就很有架式。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金獅拜廟,感謝天地神明護佑豐收。金獅陣成軍十六年,每周三下午1:30-15:00練習,舞起獅頭虎虎生威。

照片

照片

   金獅隊在傳統陣頭上加入新格局,隊形變化增加表演豐富性 

照片

還有明快俐落的舞刀隊。 

照片

小朋友拿著兵器跑、跳、滾,身手敏捷,節奏流暢,看來下田的腳力一定很好。 

照片

照片

照片

  還有男女分組對打。

照片

照片

 女生也是英姿煥發。

照片

 靈殿宮前大廣場氣氛好,身手充分展現,精彩表演流暢大方,博得滿堂彩,我問校長,他說:「有到廣東東莞台商子弟學校交流。」我回來做紀錄上網查才知道:菁寮國小金獅陣曾獲全國宋江陣及南瀛盃藝陣錦標賽特優、鯤鯓王杯兩岸全國民俗龍獅藝陣錦標賽國小組宋江陣第一名、台南市國民中小學傳統藝術比賽國小組宋江陣甲等,曾應邀到高雄世運開幕演出等。學校真的好低調。

照片

 靈殿宮主委、平安里廖里長、校長及家長帶領學生敬天祈福。 

照片

校長介紹今日田間實習總教官---莊沂璋同學,雙腳穿的正是農夫專業雨鞋。因父親身體不便,外籍配偶的母親忙著做生意,同年齡很多孩子還在被父母接送安親班,他已開始協助家計,很小就下田學務農。

照片

照片

看一下莊沂璋同學看到指揮官的彩帶眼神的喜悅。 學業成績並不好,話說得少而田事做的多,菁寮國小學校發揮鄉下學校人情味,給與他站在台前「指揮官」的榮耀,旁邊坐輪椅拍照的爸爸滿臉都是喜悅。

照片

 

 補給媽媽送上開水給表演學生。 

照片

 

這次活動除了多家記者,還有國小退休9年的老師來記錄。

照片

 莊沂璋同學的爸爸雖行動不便,仍用輪椅幫忙推飲料到割稻會場。 

照片

「你們今天是來當一日農夫,誰想休閒來玩,請馬上回去,農夫要勤勞刻苦,跟著我說兩遍『勤勞刻苦』」。戴著斗笠的學生齊聲說道「勤勞刻苦」,李榮宗老師接著說「今日你們在父老鄉親前說道要有農夫的樣子,等會兒你們下田就要像個樣。」李榮宗老師這招真厲害,先給孩子在眾人前的「榮譽責任」。我偷偷問好幾位學生:「老師兇不兇?」他們都說「還好。」

照片

照片

 王添丁阿伯家在莊沂璋家的對面,有四十多年的種稻經驗,阿伯不僅熱心提供稻田讓孩子們體驗傳統割稻(大部分農夫會擔心稻穀受損),他還付費幫菁寮國小的摔桶修復裝了網架,把這次的活動當成自家孫子的活動。

照片

 好熱鬧,下田割稻前再放鞭炮。

照片

 師生一起推摔桶,這樣的照片十幾年後看還是很有味道。

照片

照片

照片

  校長、添丁伯、莊沂璋下田先割出摔桶的空間。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記者拍照完回去趕稿,學生仍分組等待,老師要求每個同學要學會割稻、摔稻穀,多位小朋友說:「阿公有種田,但都是機械在做,今天是第一次動手做,很有趣大概要摔5~10遍才能脫穀乾淨,下次還要再做」。 

照片

添丁伯示範更古早的「打榖」,他說那時打好久全家才有兩碗飯吃。  

照片

照片

左:家長會長

一位男同學腳被金寶螺割傷,當場我問家長會長及一些媽媽:「孩子受傷,老師會擔心以後家長不讓小朋友參加這樣的活動。」她們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異口同聲說:「我們是鄉下孩子,很勇的,不會這樣,老師儘管放心。」之後,我又問校長:「下次要不要給小朋友買雨鞋?」他說:「要買就買像莊同學穿的專業雨鞋,但一雙800多很貴,學校沒經費,下田一點皮肉傷是難免,是訓練的過程之一。」我想一定是校長、老師們無私地為孩子和學校付出許多,老天爺派許多人支持他們,讓他們可以專注地、享受地去做教育。

照片

 這次使用的是蓬萊米的香米品種,比較能用摔桶脫穀(摔桶原適合脫穀力較強的在來米),李榮宗老師請學生將掉在地上的榖粒撿起來,撿出一大袋,這可是我參加多場國小割稻第一次看到老師這樣教學生。

照片

 又是第一次看到的教學,把病蟲害感染的稻穀帶回教室講解。 

照片

11點多小朋友們已完成健走、表演金獅隊、割稻及自然體驗、學習社區互動…等,不曉得您家的孩子一早做了些什麼? 

照片

照片

大灶炊的紅豆,又細又綿。 真是濃厚的人情味,原來中餐也是添丁伯出的錢,里長夫人用白蘿蔔絲、紅蔥頭、香菇、蝦米、添丁伯種的香米煮成具當季特色、台式口味的炊飯,真好吃。 

照片

建議其他單位以後辦活動可以參考,菁寮國小先讓學生下田收割、吃飯後,再來才是里長、阿伯...等勉勵的話,因為已經有親身體驗,長輩再講比較能聽得進去。 

照片

添丁伯的親戚63年次、中山大學畢業的王偉丞,原在台南奇美電子上班,薪水約4萬多,父親過逝後回家接手務農,加上專業打田,收入比上班還好,還有更多和親人陪伴的時間,他說:「同學在台北打拼很辛苦,不僅光棍,又很難存到足夠的錢買房子。」 

照片

莊沂璋父子豎起大拇指「讚」這次「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活動。   

照片

照片

照片

由莊沂璋代表同學領取合格證書。除了今日的〈一〉一日農夫、一世鄉情:歡喜割稻去,李榮宗老師朝課程化、學生自主化、知識與能力內化,下學期還安排一系列的畢業能力檢測活動---〈二〉無米樂社區巡禮;〈三〉我的一畝田:從整地到販賣,實際去種稻;〈四〉拜訪紫斑蝶:畢業旅行;〈五〉感恩的季節:割稻飯小廚師、挑飯菜敬親師;〈六〉我站在西拉雅聖稜線上:大凍山生態探索;〈七〉我已經長大:屬於無米樂子弟的畢業典禮。"今日播下的秧苗 明日飄香的稻浪 永誌不忘 我的故鄉"

照片

 剛到菁寮國小10天的替代役陳敬宜先生,很高興能參加這次有意義又有趣的活動,他也很想和學生一樣拿到那張感人的合格證書。

照片

照片

 

 添丁伯的兩個下田幫忙的得意門生。 

照片

菁寮國小不只金獅隊,能文能武,還有寫作班、班笛隊,以班笛隊表演來表達感謝父老鄉親,校長親自幫學生拿麥克風。 

照片

又是第一次看到的感動教學,全體學生向添丁伯90度敬禮,離開會場時,校長還告訴學生向叔伯阿姨們說謝謝再見,我稱讚教得很好,校長說:「這些都是很平常就在做的事呀」。

照片

 割完稻,吃過飯,除了住魚寮的同學就近回家,其餘師生一起走回學校,校長及老師交代金獅隊回家把衣服洗好,勉勵彼此,互相鞠躬才結束活動。(吃點心時才知校長還在感冒)

教育部長蔣偉寧把競爭力分為(一)人文科學素養(二)專業能力(三)多元軟實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創意、領袖能力、團隊合作,或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半天的割稻活動就能把12年國教的教學帶到生活現場。

如今一年出生人口不到20萬,人口結構就像頭壯腳細。腳要壯,才撐得住頭。許多家長為孩子教育在島內移民,十二年國教,您想不想為孩子在國小畢業前擁有不一樣的能力及視野呢?

(註:菁寮房子月租約4000元,台北千萬房子,在鄉下可以活250年)

後記:回台北雖又濕又冷,但我好像仍帶著南部陽光、人情的溫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氧化鐵老師回應: (未驗證) ・ 2012/11/28 13:58
新營社大 (未驗證) ・ 2012/11/28 18:57
林如貞 (未驗證) ・ 2012/11/29 08:54
無尾港鍾茂樹老師 (未驗證) ・ 2012/12/04 11:26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氧化鐵老師回應: (未驗證) ・ 2012/11/28 13:58
新營社大 (未驗證) ・ 2012/11/28 18:57
林如貞 (未驗證) ・ 2012/11/29 08:54
無尾港鍾茂樹老師 (未驗證) ・ 2012/12/04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