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礁溪時潮生態社區發現水筆仔喜出望外
宜蘭縣著名礁溪鄉時潮生態社區砂港大排堤防邊,發現十一株「水筆仔」,據悉是在民國八十二年河川局與水利單位新建砂港大排堤防時,清除大批百年原生水芭樂、水茄苳、水?等等原生堤岸植物後,為綠美化種了一批上千株外來「水筆仔」,因沒有適地適種適植,現在僅存十一株,時潮生態社區發現後喜出望外,決定派人定期看顧,避免遭破壞。每株水筆仔的高約兩公尺,推算樹齡約有十幾年,當地潮差將近一公尺,漲潮時溪水大約滿至水筆仔高度的一半,連帶也留下許多垃圾在樹枝上,環境顯得相當髒亂,社區願意派人定期看顧及清理垃圾,保護這群新發現的寶貝。
水筆仔是強勢植物,在宜蘭沒有適合的泥灘地環境,河川局在溪口沙灘地種植生長面積應不會再擴張,非適地適種適植人工栽種,會造成潮間帶生態變化,一發不可收拾。
水筆仔 紅樹科,常綠小喬木,高可達5公尺,為台灣四種紅樹林(水筆仔、五梨跤、欖李、海茄苳)之一種。樹皮為灰褐色,葉對生,葉形為長橢圓形,有厚皮層以防止水份散失。開花期於每年5至7月,花為白色,花絲細長。為了適應泥澤土地,根部發展成支持根,有些支持根長久下來甚至發展成「板根」的形式。
紅樹科的植物具有特殊的「胎生苗」繁殖現象,種子在萌芽之時需要充足的水份與氧氣,生長所處的環境適應在潮濕缺氧且鹽份高的水澤軟泥上,因不適合種子的發芽與接下來的幼苗生長,因此發展出胎生種子機制。紅樹林的「胎生現象」讓其果實在成熟後不立刻掉下,包藏在內的種子伸出果實體再發育成帶有胚莖的「筆狀胎生苗」,垂掛在母株上吸取養份成長,並能利用胚莖上的皮孔進行空氣交換,直到逐漸成熟(胚莖呈紅褐色)才脫離母株掉落,這樣的過程需經過大約一季到半年的時間。胎生苗成熟掉落後會隨著潮水飄流靠岸著地或幸運地直接插到軟泥上,再自行長大茁壯,以這樣的機制來克服生長環境的條件不足。
原本水筆仔只分布在北部(台北淡水河流域的關渡、竹圍、挖仔尾),且多以純林形態著生,不見其它紅樹林植物。西海岸越往南分布越稀,但現已被廣為移植栽種,中南部亦有分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