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修行默照禪法 轉載 釋聖嚴法師

2013/02/25 23:19
2,18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朋友寄來的資訊,非常有價值,網站搜尋不著,但有簡體版的完整版,似乎是一本書,整個在網站上可以瀏覽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3415

第一篇 默照禅法

壹、默照禅的旨趣
贰、修行默照禅法
参、步上修行之道

第二篇象冈默照禅十开示
放松放下,准备用功
默照的基础观念与方法
超越对立,有无双泯
随息法与只管打坐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无事
心无所求,安住在当下
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开悟与默照禅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惭愧、忏悔法门/无相、无我
禅修应具备的基本佛教知识
解脱乐、护法神
直观与空观
以恒常心用功不急求开悟
发出离心与菩提心
以感恩、回向心面对顺逆因缘
结束是另一阶段修行的开始

第三篇〈坐禅仪〉讲要。

@@@@@@

既然如此,我轉載這篇精簡版,應該沒有問題:

 

  西元十二世紀,在中國有兩位非常著名的禪師:一位是臨濟宗的大慧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年),他提倡了話頭禪;另一位則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年),他提倡了默照禪。我自己則正好連接上了這兩個系統的法門,當我在跟老師修行著力時,用的是話頭禪,在六年的閉關期間,修的則是屬於默照禪。這兩種禪法對我來講,都有很大的利益及效果,直到目前我還是在教授著這兩種禪的修行法門。我初到美國的數年期間,在禪七中指導的是數息觀以及參話頭,到一九八○年便開始在禪七中指導默照禪,並且講〈默照銘〉,到現在已經講了十多次了。

  默照是先照後默,但是為何不叫照默,而要叫默照呢?通常在任何狀況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叫做。譬如說:「我在吃飯,我在胡思亂想,我真煩惱,我真生氣,我好快樂……」知道在做什麼,是照,但不是在用功修行。因為知道自己痛苦、不舒服、麻煩、高興、快樂,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那就不是在修行了。

  若在修行時,發覺有這種種狀況發生,馬上終止它,並且告訴自己說:「我不要跟著它跑!」這就叫做。因此,默的工夫是對於所照的心境要默,默那些所知、所覺、所想、所受的身心狀況,不再被它們影響下去,也就是默其所照,所以要倒過來,稱為默照而不是照默。照是覺照,是心中知道自己的心境正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如果連對自己當下的心境是怎樣都不知道,那就不是在用照的工夫了。

  有一些人,整天嘰哩咕嚕的講話,但是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講?在講些什麼?還有的人身體會像猴子、小狗似的不斷在動,他知道自己在動,但不知道為什麼要動,這些都是沒有覺照的盲動。照,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也清楚地知道心裡所產生的種種反應是怎樣,但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有時候,希望想的事想不到,不要想的事卻一直在想。

  默的工夫,就是發現了這些心裡的狀況時,馬上切斷它;知道有諸相,知道有萬事,那是照。但是我們的目的不僅是照,而在默照。剛開始用方法時,一定要先默那個照,等方法用得很得力、很成功時,則是默照同時。

一、方法
(一)調身修行的方法,就是用功的著力點。
  修行的觀念指導了修行的原則和方向,修行的方法則是調息、調身、調心的技巧。調身、調心,是從調息開始,先把呼吸調勻了,身體自然會舒暢,心念自然會安靜。調身,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坐姿,讓身體感到平穩、舒服、輕柔。

  打坐姿勢的要領是,將身體的重心感,放在臀部和墊子之間,脊椎和後頸是垂直的,後腦、後頸、直到尾椎骨為止,呈一直線。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左曲右歪;坐的時候頭頂與上空呈一條垂直線,不要低頭或仰頭,下半身最好將雙腿盤起,如果不能盤腿,交叉坐或者坐在椅子上也是可以的。

 

  雙手的手心朝上,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重疊置於腿上;然後輕合嘴唇、舌頭輕抵上顎、輕扣上下牙齒,眼球放鬆,兩肩、兩臂、兩手均不用力,腰部挺直,小腹放鬆;這是最正確的姿勢。

(二)調息正確的坐姿,可以使身體穩定、心念集中,全身的氣脈循環更為通暢。
  重心的感覺,不在頭部或上身,而是在臀部和墊子之間,身體其他的部分則不去管它。眼睛可以閉著,但是這樣很可能會打瞌睡、有幻像、有幻境、有雜念、有昏沉,那麼,可以將眼睛睜開百分之二十,但是,睜開眼睛不是要看什麼東西,或者用耳朵去聽什麼,只是睜開而已,眼前的東西不需要去注意它。

  要練習將我們的心,用來享受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能夠如此,心有所寄,就不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了。呼吸的感覺是在鼻孔的前端部位,但是不要特別去留心呼吸在進鼻孔之後是進到肺部或進到哪裡;就是自然的平常呼吸,不要控制它,不要故意使得呼吸快或慢、深或淺,只要知道有呼吸出及呼吸入的感覺就好。

  這時你的心,就好比站在電影院門口的收票員,收到一張票,就讓一個人進去,至於進去之後是坐在哪一個位置上,那就不是收票員該管的了。有的人想控制呼吸,希望呼吸越長越好,越深越好,這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會引起呼吸不順、胸悶氣塞的副作用;也有的人呼吸時注意小腹,最初開始能夠感覺到小腹在蠕動,但是,這只能使心一時間安定下來,卻沒有辦法入定和開智慧。

  所以,當橫隔膜下降時,呼吸的深度可能會使小腹起伏蠕動,但不要試著用意志去控制它蠕動,只曉得呼吸的感觸是在鼻孔就好。也許有人已經習慣呼吸在小腹的蠕動,並且心境平靜,那麼可以暫時用它,直到你的心已安定之後,就不要再去注意小腹了。每次開始打坐,都要把姿勢坐好,這是調身。

  坐好之後覺得身體很舒暢,然後曉得呼吸,享受呼吸,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打坐,而呼吸只是身體的一部分,所有的感覺也都只是身體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別去注意某一或某些部分。不去特別注意局部或局部的狀況,不被身體的狀況、環境的狀況以及心裡的狀況困擾,還是保持清明的心,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這是「默」;曉得身體在打坐,清楚地知道身體及周遭環境的狀況,也覺察到心裡所產生的雜念妄想,則是「照」。很清楚的知道身體在打坐,也知道身體上的狀況,但是不去管它,這便是「默照同時」。

(三)調心默照修行法有四個調心的層次:
1收心:把心從緣過去境以及緣未來境的狀況,收到緣現在境的這一點上。捨下過去境及未來境,是「默」,緣現在境是「照」。

2攝心:是將收回的心攝於現前正在用的方法上。也就是把心從過去境及未來境中收回來,只緣現前境之後,進一步將現前境的範圍縮小,對於現前環境裡所發生的種種狀況,雖然可能都看得到、

 

 

聽得到,但是不要被它們所影響而生起情緒反應。

 

  接著,很清楚地把現在的這一念,既不被雜念、妄想、瞌睡所困擾,也不要跟雜念、妄想、瞌睡纏鬥,只要把心輕鬆而又綿密地用在方法上,其他的問題就不會產生了。不跟雜念、妄想、瞌睡纏鬥是「默」,把心用在方法上是「照」。

3安心:是將心念安住於正在用的方法上。此時的心,已經可以不受身心環境的各種狀況所影響,平穩、安定、持續地在用方法。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也清楚知道自己已在平穩、安定的狀況中打坐。清楚知道就是「照」,平穩安定則是「默」。

4無心:是放下一切攀緣心,既不執妄境也不求真境,但仍如常人一般的生活,這便是《金剛經》的「無住生心」,亦即《六祖壇經》的「無念心」、「無相心」。從安心而至無心,是持續用功,不斷地放捨諸相,一直到了無心可安亦無相可捨的狀況。

  在這過程之中,收心的層次要捨過去、未來;攝心的層次要捨雜念、妄想;安心的層次要捨身心環境正在發生的狀況;無心的層次要捨妄、捨真,不執有無兩邊,也不著中間。一如〈永嘉證道歌〉所說的「不除妄想不求真」,但也不是躲在無事窟中享受安逸,而是隨緣攝化,悲智無量。

二、態度
修習默照禪必須遵守的基本態度有三,那就是:發大悲心,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一)發大悲心
  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也是能夠讓我們徹悟成佛的心。如果要徹悟,首先要發大悲心,然後才能夠頓悟成佛,因此,大悲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既然發大悲心,那麼對任何人、任何眾生,都不能有對立、仇恨、傷害、疑懼以及嫉妒的心,代之以包容、憐愍、體惜的平等愛護、普遍救援,那就是大悲心了。

  發起大悲心的目的,在於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及體驗到各人的本地風光。為了達到修行的目標,就得從放捨諸相下手,雖然尚未見到本來面目,尚未體驗到本地風光,但是要練習著朝這個方向努力。放捨諸相即是「默」,努力於放捨諸相的練習即是「照」--這就是默照禪法的入門方便。

(二)放捨諸相
  放捨諸相就是不執著任何現象,實際上就是無住心。心不住於心理現象、不住於身體現象、不住於環境現象。所有心內、心外的一切現象,都是有的,但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去在乎它,便是放捨諸相。不住於任何一種現象,就是「默」;知道所有的現象都是正在發生中,那就是「照」。

  所有的生滅狀況,都是知道的,只是不去執著它,不因各種狀況的發生而心生波動,這就是放捨諸相;但這並不是說,就像木頭、頑石或者是死人那樣。了知任何現象,是正常的人,這是「照」;

 

 

知道任何現象都可能發生,但不需去憂慮煩惱,這是「默」。

  在打坐中,了知有任何一種現象出現時,能夠不起第二念,立即就是默照同時的放捨諸相。如何放捨諸相?就是從放鬆身心、安定身心著手:第一,先把眼球放鬆,然後將整個身體放鬆,頭腦不要去注意什麼,也不要去思考什麼,只曉得自己是在放鬆狀態。

  第二,身體坐直,臉部的肌肉放鬆、肩頸放鬆、臂不用力、手結法界定印置於腿上,不再管它;後腰放鬆、小腹放鬆,然後享受呼吸、欣賞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其他的不要管它。

  第三,進一步,心已比較安定,雜念也少了,此時如果不清楚體驗呼吸從鼻端進出的感覺,很可能會打瞌睡。這個時候便可用只管打坐的方法,很輕鬆地體驗、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打坐,但不要特別注意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的感受狀況,也不去特別注意心裡的反應,以及周遭環境裡正在發生的任何狀況,你的責任只是曉得你正在打坐。事實上,這就是提起默照的方法,正在練習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三)休息萬事
  徹悟的人,我們稱之為無事道人。道人,就是修行佛道的人,無事道人是心中已經沒有自己的事,既然自己沒有事,那還有什麼事呢?事實上,對於凡夫而言,修行和煩惱都是事,凡在心中有所牽掛的,就叫做「事」。隨時隨地要把心中的牽掛停止,心裡沒有任何牽掛之時,雖也照常過生活,但那就是休息萬事。

  有位菩薩來參加禪修,尚未辦妥報到手續,就接到他太太的電話說,如果他參加禪七,她就要在家裡自殺。於是這位菩薩問我說:「師父!我該怎麼辦?」我問他太太要自殺是真的,還是假的?他說:「她過去好像也說過這樣的話,不知道是真是假,我想我還是在這裡打禪七,過兩天再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吧!」
  於是我跟他講:「我想你不必看了,禪七期間你的心中老是牽掛著:『我的太太不知道自殺了沒有?』還打什麼禪七呢?你心中有事,太太說要自殺是大事,而且是不得了的事,我看你還是回去吧!」

  請問諸位的心裡有事嗎?雖沒有家人自殺的問題,心中也會牽掛著很多很多的事,也許你們一邊打坐一邊在想著許多之前和之後的事,也可能想著:「默照禪能讓我開悟嗎?能給我智慧嗎?默照禪何時才能夠讓我斷煩惱呢?」有的人可能沒有想到這麼多問題,只是期待著平順地打完禪七,或者想:「禪修期間會發生什麼事啊?再往下會怎麼樣呢?」一類是期待、等待,另一類是擔心、推測,這些全都是「事」。

  其實,修行就是用方法修行,不要瞻前顧後,不要羨慕他人,不跟他人比較、也不跟自己比較,否則,便成不務正業的閒事了。你的心,不要被任何的狀況所動,不要被任何現象牽著走。當發現鳥在叫、風在吹,蒼蠅、蚊子在飛舞;或感覺到肩頸痛、腰椎酸、皮膚癢;或者覺察心裡正有雜念、

妄想、邪思在浮動,這些都是現象。被你發現了,便是「發現了之後,隨時放捨,就是「

 

  事實上,是不可能沒有的,吃飯、走路、打坐、睡覺、上洗手間、打掃環境等,每一樣都是事,但你千萬不要把前一念已發生過的事,以及後一念尚未發生的事,牽掛在身上。剛剛做的事已經做過了,可以有記憶,但不必牽掛;還沒有發生的事,可以有計畫,但不要懸念;凡跟當下所用的方法不相應者,全是閒事,必須隨時放下,這就是「休息萬事」了。發現心中有事,就是「照」;不討厭它,不去管它,休息心中所有的事,則是「默」。當你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妄想,而只有方法,便是正在修行默照。

三、要領
  修行默照禪的要領,首先就是要放鬆身心,接著是曉得自己在打坐,然後享受呼吸從鼻端出入的感覺,等到心的狀況安定之後,便告訴自己:「我的身體是在打坐!」也清楚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打坐。但請你不要去注意身體的某一個局部是否有感覺﹖是否有負擔﹖只需知道你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就好。

  不特別去注意身體的某一部分,不去特別在乎令你有興趣的念頭,或特別去討厭令人不快樂的念頭,只是不斷地說:「我知道自己在打坐,我知道自己在打坐……」,知道打坐,是「照」;不被身體某一或某些部分的感覺所困擾、吸引,也不被心裡的任何妄念所影響,繼續不斷地只曉得:「我在打坐,我在打坐……」,這就是「默照」。

四、默照禪與次第禪觀的同異
  次第禪觀,是先修五停心,然後修四念住。五停心有五種修行方法,只要用其中的任何一種,就可以停止五蓋;五蓋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等五種覆蓋善法的心理狀況。五停心觀就是: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其中的數息觀,就是先體驗呼吸在鼻孔出與入的感覺,稱為隨息;如果昏沉及散亂難除,即用數息觀,以此來停止那些麻煩的五蓋心。

  五停心是四念住的前方便,亂心安伏之後,即修身、受、心、法的四念住,由觀慧而進一步修三十七道品,以證聲聞四果為目的。五停心、四念住是次第禪修,從觀呼吸、觀身體、觀心念入手,是次第的修行方法。默照禪法,也是從呼吸法入手,也是從觀身受著力。

  因此,默照的修行方法並非有什麼奇特,也不是中國人沒有根據就發明的東西,它是以傳統修行方法做基礎的。默照是從有次第到無次第。有次第是身體放鬆,心情放鬆,體驗呼吸、體驗身、受、心、法,這是結合五停心的觀息和觀身法門,進一步修四念住的。

  默照禪不落次第,面對身、受、心、法的任何現象,都採取不要管它的態度,只是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四念住的次第觀名為「別相念」,整體的綜合觀名為「總相念」。

  禪宗是從總相念的基礎上,教我們只管打坐,便是默照禪的入門手段了。因為總相念是需要次第修行,而默照則是一開始就教我們不要管次第,只要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呼吸也只是身體覺受的一部分,其他的問題不去管它,知道、放下,便是直接而簡單地在修默照禪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