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公約國際審查落幕
國際人權NGO團體發表近距離觀察意見
【記者:洪小琥/報導】
兩公約國際審查剛結束,台灣公民社會積極參加與展現出的活力,令10位國際專家非常讚許。這份「結論性觀察建議」可說是近年來台灣最重要的一份人權文件,總共有82點,除了緒論有7點稍微交待這次兩公約國際審查的背景,以及最後1點強調政府後續落實的行動之外,其他74點紮實地就台灣目前最迫切重要、且相關法規制度及政府作為已明顯違反兩公約之規範的人權議題,逐項提出說明及具體意見。
兩公約監督聯盟特別於3月2日(六)上午9:30,在台大校友會館3樓召開「兩公約國際審查結束? 政府履行義務的開始!」記者會,邀請重要國際人權NGO代表,包括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FIDH國際人權聯盟、APRRN亞太難民權利網絡、以及Amnesty International國際特赦組織,分享這一週的實地近距離觀察的經驗。
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主席Rene Wadlow,此次風塵僕僕從法國專程來台,在國際審查前夕,發起「賦稅人權宣言」全球連署台灣啟動活動,因為他認為目前歐盟與美國在財政上遇到財務危機,各國政府在增加賦稅壓力下,常會採取欠缺公平合理的政策,侵害到賦稅人權。所以台灣能夠啟動「賦稅人權宣言」全球連署,是引領風潮,非常重大、有意義的。但是遺憾的是此次國際審查專家議題清單中卻沒有賦稅人權的議題,而長期以來,賦稅一直沒有被放在人權的角度之中,他認為賦稅相關議題也需要放入人權議題的中心。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代表Miss Roseann Rife,因為先離台也用影片分享她的觀察,她認為結論性意見,並未包含所有在審查過程中討論並質疑的所有議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公約的地位優於國內法並僅在憲法之下,因此建議台灣政府任何與國際法相違背的法律,應該立即停止並以兩公約為優先適用。
亞太難民權力網絡〈APRRN〉代表MR. Brian Barbour,他觀察在審查期間每天有近80位來自各部會之官員與會,審查過程並提供不少時間讓公民社會團體與專家進行正式簡報與對話,尤其讚揚此次審查,不只在台灣也在國際社會,創下重要先例,示範了有別於聯合國人權審查的方式。但是他發現既然台灣兩公約都已成為內國法律,不需要再經過其他修法或立法程序,就可在國內具有效力。他誠懇建議律師應當在訴訟中,援引兩公約,法院對於政府違反兩公約情事,也應像違反台灣法律一般向政府究責。而政府更應該正式回應專家所提之結論性觀察及建議,並為後續追蹤訂出時間表。
國際人權聯盟〈FIDH〉代表Mr. Danthong Breen,形容審查過程就像一場戲劇一樣,審查委員就像扮演神,政府扮演國王或統治者,而NGO團體就像扮演合唱團,雖然不是戲劇裡直接的角色,但是有時詼諧,有時評論,增加整個審查的活力。但是在好的戲劇也需要有聽眾或觀眾,人權議題應該是在報紙的首頁,很可惜近幾天他看報紙卻沒有報導這幾天的訊息,他覺得這是不對的,並呼籲在座媒體朋友要站出來將訊息傳出去。
除了重要國際人權NGO代表外,兩公約監督聯盟召集人高涌誠律師,也發表他近日來的觀察心得,他肯定政府邀請十位國際人權專家來台,此次的程序比聯合國的標準來得好,NGO團體普遍都可以發揮,會議中口譯安排與網路直播等,這些都值得嘉許。但是在場地選擇硬體上,捨棄一樓設備佳的會議室,卻擠在二樓召開,令人不解。
而在兩公約已經高於國內法律效力議題討論上,何以官員回答還要等先修法後才能適用?高涌誠律師說,政府發言後噓聲就起來,因為審查會上已經談得很清楚,在台灣兩公約位階優於國內法並僅次於憲法,官員們根本把責任推給立法院。而政府施政違反兩公約,就是違法行政,至於主流媒體沒有報導,他不想說是政府宣傳故意低調,只能說此次審查各部會代表層級不夠高,導致政府的代表無法代表政府,像一場大拜拜,政府在心態上並沒有真正想要,藉國際審查方面能促進台灣人權提升。
高涌誠律師也很贊同,賦稅人權是台灣需要關注的一塊,因為在行政訴訟中大半都是稅務案件,在律師界都認為行政法院是駁回法院,駁回率非常非常的高,稅務爭訟存在結構性的問題,因為法院大多是站在稅捐機關角度,而法官根本不懂稅法,不懂會計,對於稅的專業問題只能聽稅官怎麼講,這是無法獲得司法救濟重要的原因。
而此次主辦單位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除了少數幾位委員的積極參與之外,其他人權諮詢委員究竟在國際審查扮演什麼角色?未來是否會將重心放在督促政府落實「結論性觀察建議」的工作上?至今仍模糊不清,也難怪10位國際專家會將符合《巴黎原則》的國家人權機構,列為「結論性觀察建議」的實體建議之第一位。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