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在嘉義市文化局演講廳舉辦「寶島茶漫談~茶山保育」講座,吸引上百位愛茶人士聆聽,主講人蔡奕哲,櫳翠坊食茶空間主人,首創「茶人料理」、台灣「紅塵淨土道場」、「學學文創」茶文化講師。
如何品味一杯健康的有機生活與心靈?從茶開始,建立生產、消費與土地三贏的新思維。講座以《人在草木間》影片揭序,拍攝本部影片的兩大導演張志聰及吳平海,茶農葉人壽及簡嘉文兩位主角都來到現場,是一個關於重建與抉擇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因為八八風災的衝擊,對人與土地的關係﹝茶的種植與經營﹞有了不同的思考與實踐。片中紀錄重建的過程,有一連串的期待與落空,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抉擇。有些人的抉擇果斷、有些人的抉擇猶豫不決或是充滿無奈,這是重建過程中人們內心的矛盾與掙扎。影片以三個人物故事為經線,二項議題為緯線交叉鋪陳,三個人物遇到不同的狀況做出不同的抉擇;兩項議題分別是家屋的重建與抉擇、產業與生態的平衡。
蔡奕哲老師以多年經營茶文化歷程,講述生長在冷涼地區的植物,因生長慢而口感甜美,高山蔬果與茶葉遠近馳名,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於是,水土保持的守護者“森林”被開闢成高山菜田和茶園,農業上山連帶污染也上山,過度壓榨地力的結果,造成如土石流、山崩、特定物種滅絕等長久性的傷害。剛接觸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走進商店難免對部分醜醜的商品感到驚訝,皮發黑的柳丁、發育不良的洋蔥、被蟲咬成”洞洞裝”的蔬菜,實在很難讓消費者掏出錢來,購買這些商品。就這樣,多少還不了解有機農產優點的人們,從此打了退堂鼓。果農,菜農的成果,有時幾乎不能靠賣像,只能靠好吃ㄧ決勝負,即使是肉類,也還是有保存期限的問題,真的很辛苦。「有機栽培」是如此的艱辛與無法預測,為何依舊有農家投入這樣的耕種方式呢?
蔡奕哲老師表示:有機,從茶開始,先接觸、了解有機和生態茶是有好處的,茶葉有烘製過程,即使歹年冬被蟲咬的亂七八糟,泡開前也看不出來,就不會“以貌取茶”,可以直接的了解有機美味與感受身體的零負擔。台灣喝茶人口比例甚高,但是,經濟價值促使部份茶農為提高產量,使用過多藥劑,疏忽了化學肥料的使用效率常低於20%,剩下的養分,如果沒辦法被分解,結果就是殘留在土地成為餘毒或是排出之後污染水源,影響自然生態外,最後惡果依舊回到人類自體。「有機栽培」被提出來當作是一個解決生態問題的方案,減少化肥施用量改以有機肥取代,以生物防治法與人工除草、種植綠肥植物等方法,減少一切可能危害周遭環境的作業,這樣的操作模式,必須持續三年以上,才能被稱為「有機」。有人說,台灣地小人稠,不可能推動有機觀念,如果都是如此消極的態度,那人們的健康、這塊土地的保護,我們如果不盡力,又該靠誰呢?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