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富興LiPaHak生態農場 一種快樂生活的想像

2013/06/02 02:28
4,178次瀏覽 ・ 8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by 張景雲

有沒有一種耕作方式,可以讓農人開心,讓農地裡的鳥兒開心,讓購買農產品的消費者開心?位於花蓮瑞穗鄉富興社區的一個農場,秉持這樣的願景,農場的名字LiPaHak(里拔哈),就是取自阿美族語開心之意。農場負責人賴萌宏是台北人,民國八十一年來到花蓮工作,看到農藥、除草劑對生物的危害,決定要進入社區推動保育觀念,民國八十八年正式在富興社區發展生態農業。

照片

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的不同之處,其實就是生產與生態雙贏的概念。富興農場保育指標物種環頸雉,是台灣特有亞種,也是國家第二級保育類動物。但在農民眼中,牠們可讓農作損失慘重,富興農場今年三月種的黃豆被吃掉四分之三,牠們也會吃掉長在低處的玉米,使得玉米賣相變差,無法被市場接受。如何在生產與生態之間取得平衡,讓動物可以繁延,也讓農民可以維持生計,就變成一個要去面對的課題。在瞭解環頸雉的習性之後,他們將低處的玉米提早採收,作為玉米筍銷售,解決環頸雉吃玉米的問題。但賴大哥認為動物吃掉農作物的損失不應只由農民獨自承擔,而是生產端與消費端共同承擔風險,也期盼政府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助。

富興農場的保育工作,同時結合當地的原住民傳統文化,農場的建築如農忙休息用的涼亭都使用傳統工法搭建,讓傳統智識得以傳承;農場種植傳統作物如地瓜、甘蔗、鳳梨、花生、玉米等,即為適地適種的原則,也就不需要額外的肥料、農藥來維持產量。傳統文化還有互助的觀念。富興農場面積6公頃,2公頃為私田,2公頃為公田。每個農戶分到一分私田,土地耕作規劃交由農民自主管理,唯不能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農場會協助提供銷售管道,作物的營收則讓農民自己負責,讓農民從中得到市場經驗,學習自立。私田營收的5%作為農場的收入,公田營收則回歸社區,體現了社區互助精神。正所謂耕作LiPaHak,休息LiPaHak,收穫LiPaHak,大家工作的時候互相幫助,休息時間一起閒聊,收穫時社區也能共享,讓開心農場正如其名。

保育工作遇到最大的難題還是在人,要從改變人開始,這是賴大哥投入富興生態農場的原因之一。無奈的是,雖然農民知道農藥對健康、環境的危害,但慣行農法太便利,生態農業要多花人力與成本,卻不一定有好的銷售管道與價錢,政府補助農民購買化學肥料,都使推動生態農業困難重重。賴大哥的努力不只是要在富興社區建立一個野生動物樂園,而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近年來也推廣工作假期,讓更多人親身體驗生態農業與阿美族傳統文化,一起來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互相尊重的生活方式。

【本文為大安社區大學環境大聲公1022期實作作品】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