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古代大師足跡 追逐太陽的男人
【記者蔡佩璇/嘉義電訪報導】
從小我們讀著夸父追日的故事,他不斷地奔跑,追尋著那遙不可及的夢。今日發達的科技,使夸父追日不再是一個遠古的傳說,而是可以被實踐的夢,追逐熊熊烈日的成員之一,就是國立台灣大學太陽能賽車團隊中當時才大二的蔡協澄。
太陽能賽車團隊自2000年開始,每年招收新的成員,由於使用相當前衛的技術,且能親手碰到一般大學生無法接觸的科技,因此當時才大二的蔡協澄雖然知道這是一件苦差事,但由於喜歡追求新知、什麼都想親手嘗試的性格,使他一心投入第三代太陽能賽車福爾摩莎三號的設計與製造過程,「就是對這種從無到有,把一台車造出來非常有興趣。」蔡協澄興奮地說。
蔡協澄在澳洲比賽太陽能車時的合影。
圖片來源/蔡協澄提供
「無法忍受沒有寒暑假、經常連夜趕工、酷暑、酷寒與蚊蟲的同學請不要來」這是車隊的招生標語。整個車體從製造模具、組裝到補土<註一>,無處不對尺寸有嚴格地要求。蔡協澄表示,光一個模具的製作就可以耗上半年的時間。工程之精密浩大,使得成員必須拋棄假日與寒暑、花費超高工時才能將太陽能車一點一滴地實作出來,蔡協澄的學長林家緯以自身的例子表示,曾經有一次一個禮拜只睡十五個小時。也因此每年雖有不同成員加入車隊,但真正會留下的人卻不到一半。而蔡協澄除了參與計畫之外,每學期還修習約30學分,自他大二上參與計畫,一直到大四出國比賽這段期間,每天都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即使在製作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困難,還是會咬牙撐下去。蔡協澄的學長林家緯說:「他是一個相當熱心的人,在團隊中蔡協澄常主動做大家比較不願意做的事。」例如:模具送進烤箱時需要有人負責控溫、定期觀察、將烤箱關掉或是將模具送出來等,其他人都回去休息但他卻會主動留下。
與蔡協澄相識九年的申羽洋表示,他是一個很堅持自我的人。大二下學期時,期末考考差、太陽能車進度正趕,卻又遇到自小很疼他的奶奶過世。時間上的壓縮,使得蔡協澄也僅能回去參加一晚的告別式便又得匆匆回台北。難過和壓力覺得自己快崩潰,精神上和身體上已撐到極限,一度產生放棄的念頭,而問起他堅持的下去的原因,他只是笑笑的說:「因為是從頭開始的,和大家一起,有革命情感,有同一個目標。」
太陽能賽車「福爾摩莎三號」在二、三十隊入決選的車隊中脫穎而出,已於2005年在澳洲獲得世界級比賽第五名的佳績,蔡協澄在比賽後發現自己肝指數已衝到四百,差點過勞死,但他不後悔,因為這段過去對他來說「代表在我大學最精華的兩年時光。」蔡協澄說。在製作太陽能賽車的兩年間,他學到在設計和實作中找尋平衡點,以及團隊溝通協調等事宜,例如,比賽期間的操車<註二>。
現在他有新的目標,想要理解古代物理大師所知的一切,雖然過去參與太陽能車計畫與蔡協澄正在研究的事物毫不相干,但他覺得人就是要體驗不同的生活。由於對物理有很大的興趣,想理解世界上所有的物理奧秘,因此不斷地做研究、朝著他的目標邁進。
<註一>將尚未光滑、表面凹凸不平的模具,重新補並磨成光滑且正確尺寸的曲面。
<註二>比賽當中太陽能賽車團隊約六台車一齊向前,分別有偵察車、前導車、太陽能車、後導車與後勤車等,各台車需要彼此溝通協調變換隊形才能順利一齊邁向終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