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打擊樂看視障兒童的早療成果
謝凱倫/打擊樂老師
每當還沒踏進早療教室前,耳邊早已經響起孩子們快樂、興奮的鼓聲與喊叫聲。學齡前的孩子們總是充滿著活力、好奇心、學習力,這些都最好是建築於快樂學習的基礎上面,所以老師總是需要設計、變化不同的教學內容-互動式的呼喊回應節奏、富有想像力的遊戲、趣味及動感的舞蹈搭配強烈的鼓聲等。
視障的小朋友,有的害羞、有的主動、有的只習慣與熟悉的人互動。所以我們用呼喊名字、牽手舞蹈等課程,讓他們在趣味遊戲中增加互動,好為未來的社群關係建立基礎。於是:「你好嗎?我很好!」、「你乖嗎?我很乖!」、「你棒嗎?我很棒!」…..這是為了讓小朋友們學習並習慣各種問候語;而「小狗來一起,嗯!旺旺!」、「小貓來一起,嗯!喵喵!」….結合了節奏與動物叫聲,則讓小朋友的學習充滿趣味與想像空間。最近兩、三個月內,陸續有客家電視、公視的<下課花路米>與非凡電視<台灣真善美>等節目相繼來採訪,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及報導早療教室的小朋友們,我想他們共同看到的,是小朋友們快樂學習的一面;但他們或者一時看不到,小朋友學到了節奏感,更在表現節奏感背後,學到了的各種成長,認知及情意發展的能力,在在令家長們感到莫大的欣慰與感動。
更不用說學習打?樂後,他們常勇於在大家面前表現,這不僅增進他們的自信心、社交互動的能力,也讓他們體認到互助合作的重要,這些都是健全人格,發展未來的基礎。在一般教育中,因材施教本來就是一個重要原則,而在特殊教育上,更著重針對不同的個體,做不同的方法調整。例如小哲總是缺乏專注力、容易分心, 這時就必須時常對他發出指令,提升他的注意力,讓他從小建立良好習慣。小偉常執著於某些事物,如遊戲時只願意與阿姨牽手,於是要設計不同人數的牽手舞蹈、肢體律動,慢慢的改變他的行為。總之,每個受特殊教育的孩子,都需要工作團隊及家長相當時間的觀察、瞭解、耐心溝通與努力,才能使小朋友進一步的成長。
我也常會不自覺的想教導孩子們更多、或教得更快,事後反而提醒自己,畢竟我們的宗旨並不是要訓練他們成為音樂家,在音樂、節奏之外,更重要的是運用強烈鼓聲,引發他們的潛能,誘導行為的改善,與快樂的學習交織出一幅美妙的畫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