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致命』吸引力!適度節制集魚燈才能年年有『魚』!

2008/10/01 13:02
6,384次瀏覽 ・ 2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97.9.25新聞報導『集魚燈讓魚群瞎眼死亡?漁業署:沒這事!』,文中指出:到過漁港遊玩的民眾可能會聽漁民們說,有些漁船把晚上作業用的集魚燈改裝強光,以吸引更多魚群,但強光會讓魚眼睛瞎掉,沒被捕上來的魚也都一併遭殃無法存活。農委會漁業署官員說,這個說法只是傳言,毫無根據。他說,會有這種說法,主要是燈火漁業的漁撈效率實在太好,如果比其他船隻晚一點出海作業,或者是沒裝集魚燈的漁船,漁獲量會差很多,

在科學家警告再過30年恐怕沒有海產可吃,漁業資源能否永續備受矚目的今天,我們寧可希望這只是官員閒聊或玩笑間來不及說明清楚,而不是擔當政策的公務員真正的想法與因應態度。但這則新聞幾天內透過各主要新聞資訊平台的相互串連廣為流傳,甚至也列入了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的引用資源,不禁讓我們擔心資源主管機關該呈現並作為永續觀念倡議的角色,已經不知不覺以專業者的身份向民眾傳達了對待資源的輕率態度。

 

燈火漁業運用物種的趨光習性,或釣或網,是一種古老而特殊的漁撈方式,有其傳承已久的智慧,也曾有過與海洋資源平衡的節制點。現代高光度的捕撈效率太好,並不是一件可喜的事,反而讓人擔心竭澤而漁。傳統燈光的強度誘集小範圍的魚群,有更多的漏網之魚在陸續幾年的生命中成長為百倍千倍重的有更高經濟價值的魚隻,而不是死在當下的下雜小魚;還有更多的漏網之魚成為其他大魚的食物,維繫了海洋生態與海洋資源。如今為了追求短時間的效率,變本加厲的作法將使漁業資源更快枯竭。

 

亮不亮,瞎不瞎,到底有沒有關係?或許沒有公部門還沒有遠見提撥經費進行真正有根據的『科學報告』,然而?光在人為飼育環境下會傷害魚的生理機制已有研究報告證實,在不同的報導中早已看到現場漁民與研究者的觀察與憂心:

 l海洋作家廖鴻基記錄過老漁民的說法:「三腳虎(焚寄網漁船)捕到的都是瞎眼魚。」l澎湖縣長聲明嚴禁濫捕,捍衛海洋故鄉的美譽,強調管制的重要,指出焚寄網從傳統五千瓦集魚燈,演變至今高達十萬瓦,比白天還亮,漁民都得頭戴斗笠、穿長袖、著墨鏡以免職業傷害,而魚群眼睛爆裂,魚苗、魚卵亦被波及。

l台灣漁業永續協會的學者為文,呼籲正視職業釣客的問題,提及:海釣船為了保障釣客的漁獲量,滿足釣客追求「大咬」的期望,船釣的集魚燈強度往往高於傳統漁業,而且作業時徹夜不熄燈,使得傳統的燈火漁業作業困難,衝突時有所聞,並使光度競爭成為一場惡性循環。

 

農委會在前幾年開始燈火漁業限制管理規範,授權地方政府針對燈火漁業可能的後遺症進行合理且必要的管制。各縣市政府多規定燈火漁船禁入沿海一定範圍,更謹慎的則還規定不同漁區的燈光瓦數。近年休閒漁業興起,不少人希望能解除禁令,在追求近利的呼聲中,能否在科學的佐證下謹慎訂定不傷害資源永續性的漁撈規範,才是我們追求年年有魚的長久之計。


※如您有任何指教歡迎至人禾「環境異言堂」留言討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