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讓「菸」霧中的人影現身

2013/12/15 12:11
1,066次瀏覽 ・ 8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潘雅琪

  對於不抽菸的人來說,「吸菸」常常是難以理解的,而吸菸者的苦衷,則是不被理解。《菸害防制法》、菸品健康福利捐等等相關法令、制度,以及受到管控的媒體,政府的種種舉措形成理解的屏障,吸菸者的身影則隱匿在各種管制的覆蓋之中。然而,吸菸不只是一個字詞,更是吸菸者的生活經驗。

消失在吸菸族群中的個人

        吸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受到醫學的研究及證實,政令法規也以此為主要理由之一,強調禁菸與反菸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然而,將吸菸者的故事和醫師的經歷互相對照,呈現出的卻是吸菸者的實際經驗和醫學知識之間的斷裂;在醫學上,吸菸的確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不過,研究結果的呈現往往忽略了吸菸者的異質性,各個吸菸者被簡化為單一、均質的吸菸族群,吸菸也被視為有礙健康而需要戒除的行為。在醫療的過程中,吸菸成為必須被矯正的紓壓方式,且應以其他做法替代,但是,每個人面對的壓力因生活環境而有所不同,何謂「適合的紓壓方式」應當是因人而異,除此之外,紓壓方式的選擇有其條件限制,健康與否並非行為選擇的唯一衡量標準,尚需生活條件的支持。

當「不健康」成為「不良」

  政府部門除了透過前篇文章提及的法規、制度及教育管道處理吸菸議題、對吸菸者加以規範,更以媒體管控的方式對民眾加強反菸與禁菸的觀念。國民健康局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自民國98年起共同合作,NCC並於隔年制定「廣電內容出現吸菸畫面或情節之製播處理原則」[1],媒體中的吸菸畫面因而加上了「有害健康」或是「不良示範」等警語;此外,在新聞報導中,吸菸也被指稱為「不良行為」四處傳播。然而,當吸菸被掛上「不良行為」的警示牌,已經不只是對吸菸行為的「不健康」提出警告,更是對吸菸行為進行道德評判;吸菸的負面影響從健康層面擴大,並形成人們對吸菸者的負面形象,將吸菸的健康危害與道德墮落劃上錯誤的連結,就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吸菸者逐漸淪為道德譴責的對象。

正視你我身旁的吸菸者

  台大現為無菸校園,不過事實上,在《菸害防制法》正式施行的同年,台大在六月於校務會議通過設置「校總區戶外吸菸區」,並在九月通過〈國立台灣大學戶外吸菸區管理要點〉,但由於吸菸區並無正式設置,目前台大校總區仍是全面禁菸的狀態。吸菸者並非台大校園中的多數,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吸菸人口存在於校園中,吸菸者的二手菸固然會對旁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但將吸菸排斥於校園空間之外,以禁止的手段對個人行為加以限制,幾乎是否定校園吸菸者的生活方式。台大應該要更謹慎的思考如何在不同群體間的權益取得平衡,單方面的禁止、限制是過於武斷的處理方式,應當以管理取代限制,盡可能在不同的聲音中尋求共識。

  當各種規範與人們對吸菸的認知和觀感互相影響,而不抽菸的人對於吸菸者的認識往往來自既定的刻板印象,因「不了解」而起的惡性循環於是展開。然而,只有回頭檢視各個歷程,將吸菸者的身影放置其中,讓隱沒於「菸」霧爭論中的人影現身,才能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完善的規劃,讓擁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能夠自在地共同生活。

                                                   
[1] 〈電視與電影菸品訊息露出監測調查結果〉,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 / 09 / 07。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