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江陳會箭在弦上,從台灣經濟出發,我們該如何看待此事?

2008/10/29 17:48
3,824次瀏覽 ・ 0次分享 ・ 3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來賓: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殷乃平

科技公司董事長 張忠本

財經雜誌社社長 林奇芬

江陳會來臨,工商界表態歡迎陳雲林,海空運直航將實現?
 


從台灣經濟的觀點出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次江陳會?這場會談對台灣是否利大於弊?又該如何權衡?儘管民間有許多質疑的聲音,但工商團體仍然公開表態,熱烈歡迎陳雲林來台。對工商業而言,這次江陳會真能為產業界帶來利多嗎?




產業界念茲在茲的貨運包機,對產業界到底有多重要?這種重要性有具體論述和根據嗎?只要實現貨運包機,產業就能根留台灣嗎?直航又能為台灣產業界省下多少成本?而海運直航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有何利弊?



金融登陸,要的是什麼?



原本,市場普遍認為明年第二季以後,兩岸才會討論到金融監理問題,但這次十大行長隨陳雲林來台,有可能下周就啟動金融協商作業;消息傳來,帶動金融股大漲。這代表了什麼?



兩岸金融能怎樣合作?這次會談能達成什麼樣的成果嗎?而分行跟辦事處有什麼差別?為何台灣的銀行那麼想到大陸設分行,或者將辦事處升格為分行?簽署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中國銀行的年營業額相當於21個台灣銀行,兩者營業規模相差懸殊,中國大陸銀行有理由跟台灣合作嗎?這麼做對他們能有什麼好處?全球金融風暴肆虐,台灣受創最重的部位在哪裡?兩岸有可能攜手共度經濟蕭條危機嗎?如何做到?

台灣行庫急於赴對岸設立分行、參股陸銀有什麼理由嗎?這麼做的意義又是什麼?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責之切 (未驗證) ・ 2008/10/30 08:30

有話好說的製作團隊:

昨天我看這個單元。十分失望。
陳雲林來台,是一個爭議性事件。
也代表政府中國政策的走向。工商界根據其營運上利益,支持馬政府的政策。但部份公眾仍有擔心,如本土產業、產品的競爭力, 本地勞動、黑心商品與原物的管制、台灣主權等。民間社會仍有此質疑與不安。

公視本應是公民的平台,讓不同的觀點。但昨天的節目,只有呈現一方的聲音。三位來賓(產業代表、財經雜誌,財經專家)都從產業界的利益發聲。主持人只是作球給資本家打。未呈現另一方的觀點,更不用說對話。
這樣的節目只是國家與資本家的傳聲筒!居然公視也如此!!!

長期而言,如果另一方的聲音無法在媒體中出來,只好走向街頭,或更基進,被主流媒體污名化。台灣社會便更加對立。

難過的觀眾 (未驗證) ・ 2008/10/30 13:33

經濟歸經濟 政治歸政治
是既得利益者的說詞
台商在中國市場獲得龐大利益
他當然希望兩岸更加開放 以便他汲取更大利益
至於開放可能帶來主權流失的疑慮 經濟更加依賴中國的風險
是其次的 甚至無關緊要的
況且事實上開放之後根本不會根留台灣
今天在中國龐大市場可以輕鬆賺到100億 他何必在台灣小市場拚死賺50億
政府不應該讓企業牽者鼻子走
而是應該領導產業發展 以人民利益而非個別產業利益為施政方向

今天大家之所以看有話好說
是因為其他談話性節目總是在議題上一面倒
而貴節目觀點較多元 議題的討論不偏頗
但不管有心無心
昨天這場節目確實沒有讓反對聲音有辯解的機會
我願意相信製作單位沒有預設立場
但我也建議你們在來賓邀請上
更加注意來賓背景
是否會讓議題討論過於單一觀點
如此貴節目的討論才能有所火花
因為有辯論的討論才有意義
也才是公共電視談話節目應有的面貌

抱持希望的觀眾 (未驗證) ・ 2008/10/30 21:11

這是公視當初開辦本節目的初衷。
相信很多理性觀眾都支持這樣一個談話性節目的存在。
從以往的節目,我們也相信製作單位有在努力試著維持客觀的立場。
但就本單元而言,的確讓人覺得來賓的觀點是一面倒。
未來如果不能在來賓的立場上尋求更佳的平衡,類似的情景恐怕還會再發生。
另一比較公平的作法是每次邀請兩組立場不同的來賓
每組兩個人
一位主談的來賓、另一位扮演質詢對方主談的提問者。
如此公視的主持人即可退到單純主持討論會的角色,或許可維持較公正的立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