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生命價值的汲取---社大與慈悲講堂的連動

2008/11/12 14:18
4,441次瀏覽 ・ 1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公民記者/陳颽伊 報導

人到髮絲斑白或面臨死神召喚,總在思考「生命的另一處出口」到底在那裡,但往往難以突破心靈悸動而陷入茫然,更因為受制於神鬼傳說而產生驚恐,究竟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生命的誕生與死亡?宗教往往是最後一劑藥方,為此,嘉義市社區大學「漂鳥行腳‧生態玩家」課程的同學,12日上午特別以虔誠的態度,參訪「慈悲講堂」聽取住持「傳力」法師的開示,企圖從「聆聽」尋求心靈的平靜,更希望藉由宗教的角度切入生命的轉灣處,課程指導老師陳柏濡指出:現代人的休閒選擇是多面向、多樣性的,「心靈旅遊」便是休憩層次的提升。

        

  陳柏濡說:慈悲講堂位於嘉義市國城二街,雖然是一條名不經傳的小巷,但由於講堂法師致力於「佛教生活化」的推廣而小有名氣,傳力法師更是一位法相莊嚴,滿腹法典與經綸的僧人,上午,法師以最淺顯的人間佛法引領社大學員進入佛教世界,更巧妙的運用花草點頭的隱喻,細膩的詮釋宗教與生活的關係,法師認為,佛法不是談空論玄,也不是一昧的闡述道理,如果云云眾生懂得擁抱生命,探索生命的多層次價值,那才真正的進入佛法領域,法師也認為,「心」本質上只是一種虛靈的作用,它是沒有實體的,如何能成為人存在的依據而可以進入「心性」的境界,是需要去修持與領悟的。

        

  郭珈伶學員說:難得有這次機會,她向傳力法師請教生命終了的民間習俗相關問題,吳玉卿同學則對於藏傳佛教與大乘小乘佛教的問題請求法師開示,也有學員提出佛教與道德間的論述,法師認為,所謂道德的實踐者,簡單的說,就是要求自己的行為符合良心的本性本願,或符合客觀的常理常規。陳柏濡與傳力法師論述中則認為:所謂宗教,並不一定是要給宗教提出定義,而是如何在生活中溶入宗教氛圍,使接觸者簡單易懂,應該才是本質,陳亮光學員說,這樣的課程設計非常特別,也非常實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