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血緣的愛 寄養媽媽王通妹給寄養童一個溫馨的避風港
母親節前夕,無論原生家庭或寄養家庭,孩子們都會向媽媽表達感恩與關懷,花蓮家扶中心也特別邀請宜靜(化名)、小寶(化名)兩名寄養家庭孩子「回娘家」,與他們的寄養媽媽王通妹「團圓」,三人雖然許久未見,但從熱絡的互動中,仍可看出他們之間的親密與信賴感。
有感於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或身心受到不當對待的寄養兒童的痛苦,王通妹自民國86年起擔任花蓮家扶中心寄養家庭,17年來照顧過7名寄養兒童,照顧最長的孩子已經超過15年。
50多歲的她有三個子女,也已晉升當阿嬤,但養女出身的她回憶起童年,仍心有餘悸地說:「養母是愛喝酒的原住民,酒後就是沒來由的亂打,有時還會拿菜刀,很恐怖。」
長大後,以為結了婚就可以脫離養母,沒想到卻是「從一個火坑,跳到一座火山」。她嫁給酗酒的丈夫,一喝醉就打得一家大小四處逃竄,王通妹曾經承諾兒女「等你們大一點,就帶你們離開。」但還沒逃離,丈夫就在酒後自殺了。
丈夫過世後,王通妹雖然孤苦無依,但至少不用活在恐懼之中,等子女大了,她看到友人在做寄養家庭,自己也透過花蓮家扶中心的轉介,收留這些無家可歸的小朋友,她說:「希望能給這些孩子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也彌補自己沒有圓滿家庭的缺憾。」
第一個來到家裡的祥祥(化名),才兩歲就被爸爸又打又咬的全身是傷,而被送到王通妹家中。小寶(化名)則因為從小跟著媽媽流浪,沒有穩定的生活,對人相當防衛和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常常出現挑戰的行為,犯了錯也會推給其他的孩子,讓寄養媽媽傷透腦筋。
小寶和祥祥年齡相仿,雖都是寄養,也會有手足競爭的問題,兩個男生只要一打架,王通妹就一視同仁的修理,打完了又心疼的幫他們擦藥,邊擦邊掉淚:「你們不要這樣,你們要乖,不要打架。」
在外人眼中,當寄養家庭就是注定要對抗無窮無盡的叛逆期,但在王通妹的眼裡,他們都是等著被理解、被療傷的孩子,比起帶孩子的辛苦,她更享受鬧哄哄的溫暖,她最喜歡大喊一聲「吃飯囉!」然後一群小孩跑出房間圍桌吃飯的幸福,每一個千瘡百孔的小心靈,都在「通妹媽咪」的耐心與仁慈的對待下,漸漸安定了。
前年,王通妹接了一個三個月大的小男嬰,平安(化名)因為被家暴嚴重腦傷,造成一輩子無法復原的多重障礙,不只身體癱瘓、無法吞嚥,連視力、智力都受損,但在王通妹眼中,平安一輩子都不會怨恨傷害他的人,是最可愛的寶寶了。
平安的身體狀況其實需要專業機構來照顧,但因為一時找不到適合的地方安置,只能先交給來者不拒的王通妹。平安是屬於「高難度」的寄養童,除了要帶他去醫院復健,在家也要幫他復健伸展。因為腦傷的關係,平安無法自己咳嗽,一感冒就容易感染肺炎,一住院,王通妹就要跟著熬夜。
平安因為腦傷,有時候頭部腫大不適就會哀號大哭,哭得大家都束手無策。連已經念高中的宜靜也會跟著小娃娃掉眼淚,此時,王通妹就趁機告訴其他寄養童:「你們要惜福,不要覺得自己是寄養的就低人一等,不要瞧不起自己。」
來自四面八方、留著不同血液、承受著各自的故事的一群人,因為有了通妹媽咪,這個共同的歸屬,而成為了真正的家人,但孩子終究如候鳥般來來去去,飛向各自的未來,王通妹能做的,就是珍惜這或長或短的交集,並祝福他們一路平安。
花蓮家扶中心表示,感謝所有的寄養家庭長期陪伴家扶一起守護這些受虐的孩子,寄養的服務是需要堅持與包容,更需要專業的成長,家扶中心呼籲大眾加入寄養家庭行列,給這些孩子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寄養家庭招募專線:03-8236005轉寄養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