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力行的藝術 話出古學經典
【記者賴毅蓁報導】「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牡丹亭裡,這些經典的唱詞,對於現在的大學生而言,似乎顯得相當難以親近。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李艷梅,推翻以往的考試評分方式,以她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詮釋中國經典─牡丹亭,讓同學對於古典文學更感興趣,更能深入其境。
在一貫以紙本考試作為學期評分重點的風氣下,李艷梅打破傳統,改以舞台演出的方式當作期末評量,讓同學們親身去體驗古典戲曲之美。同樣的故事情節,由不同的學生改編,會擦出一些令人驚艷的火花。李艷梅回憶道:「曾經有一組同學,融合古今現代,促使當下的流行音樂與牡丹亭裡的唱詞一拍即合。結合強烈的肢體語言,即便在劇中是一個相當含蓄的角色,卻也把他內心的痛苦及掙扎,表現得淋漓盡致。」演出戲必須先入戲,學生改編劇情的思索過程,微妙的展現在表演裡頭,她說:「這才是經典的意義。」
李艷梅表示:之所以會想讓同學以舞台演出當作期末評分方式,是因為想讓同學經由改編內容,豐富他們的思維跟想像,藉著他們改編的原因,去深刻的思索,這樣的劇情放在現代人的身上,可能會有幾種面對方式及應對態度,同學在改編過程中,也會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迸發出來。
在授課過程當中,李艷梅導入文化和性別兩大視野,進一步剖析戲曲文化,以小組分組認養劇情,讓學生自願去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或是異想天開的加創人物,強調在讀劇時,融入自己的情感,透過口白、對白的表現,讓同學們可以一方面讀戲,一方面參與角色扮演,深入了解該角在當下的心情、處境及感受,也更能體會作者在文字中展現的美。
一位修過李艷梅課程的傳播系翁同學表示:「我相當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上起課來不會死氣沉沉,很活潑,讓同學有充分的學習空間,而且也因為期末要演戲,所以要對故事內容有充分的了解,才有辦法去詮釋故事裡的人物。」陪同修課的李同學更補充說:「原本我對於經典文學都一竅不通,故事的來龍去脈,我總是無法結合在一起,可是因為演戲,要把自己置身在故事中,感覺我就像是故事裡的主角一樣,很好玩,很有趣。」
大部分修過中國經典《牡丹亭》的同學們,對於李艷梅獨特且具魅力的教學信仰和穿越時空展現文藝的體現模式,都獻上無數的掌聲。有別於其他照本宣科的上課方式,李艷梅的《牡丹亭》更彰顯其生命力,拉近同學與書本之間的距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