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風潮-台灣學運 轉型不受媒體親睞
【記者劉俊佑、洪崑哲/嘉義電訪報導】
民國七十九年發生的野百合學運,參與人數最多時,曾高達六千名學生,是台灣史上最盛大的學運,產生的結果對台灣民主政治有著顯著的影響。然而,從野百合學運以降,台灣社會上少有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不過,學生運動並非就此絕跡。學生改為關注其他議題,脫離原本只關心政治的型態,並藉由新的科技改變學運舊有形式,其實學運仍不斷地在社會中出現,只是較少受到媒體關注。
三月學運 社會風氣為成功契機
民國79年初期,台灣民間訴求偏向民主改革,然而台灣政府卻遲遲沒有動作。此時,遷台後四十年從未改選的國民大會代表,竟自行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延長任期,各界對國大代表擁權自重的行為感到憤怒,民間出現「罷課、罷稅、抗稅」的口號,學生也對此展開抗議,爆發為期六天的野百合學運。參加過野百合學運的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劉昌德表示:「大規模的學生運動需要一定的條件跟因素。」當時社會早已瀰漫一股改革的氣息,加上政府沒有妥善的回應,才會促成野百合學運。野百合學運後,社會風氣轉變,政治逐漸民主化,由於學生運動主要對抗的威權體制逐漸崩壞,許多參與野百合學運的學生後來也投入政治,使得學運開始轉型,關心其他社會議題。
改變議題與形式 學運展現新風貌
一般人想到學運,會和靜坐、抗議等行為劃上等號,但是劉昌德表示,並非在廣場上靜坐、示威才算是學生運動。近年來,學生運動開始轉換成不同的形式,關心不同的議題,如:保留樂生療養院而努力的「樂生青年聯盟」、為維護學生打工權益的「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反高學費運動,或是一些性別平權、環保的運動,都是由學生發起。學生開始試著替社會上弱勢族群,爭取該有的權力,不再以對抗威權體制為主要訴求。
只要連上網路,就能觀看全台野草莓靜坐現場。記者劉俊佑/攝影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讓學運有了新的轉變。例如網路的出現,讓學生多了一個發聲的管道。今年十一月六日學生發起野草莓學運,他們善於使用BBS撰文
、官方部落格、視訊、網路直播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野草莓學運活動主要聯絡人顏婉玲表示,因為網路是學生主要的發聲管道,一開始才會選擇遊網路做為號召。透過網路,學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不用依附主流媒體,向全世界表達他們的訴求。
雖然學運依舊活躍,但由於這些社會議題不如政治話題敏感、亦不如明星八卦引人矚目,主流媒體極少大篇幅的報導,然而,現代人接受訊息主要來自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因此學運若不受主流媒體關注,便容易被遺忘,不過野草莓學運的出現,又讓學運再次登上主流媒體的版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