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一口接一口 台灣巧克力市場潛力無窮

2008/11/22 02:48
10,742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朱古力迷專業知識 高階豆市場開啟

記者/溫偉蒂、潘俞潔報導

 

   現今糖果業者確切地抓住消費者渴求巧克力的心理,從電視、平面廣告著手,各式各樣耳熟能詳的標語,例如:M&M’s巧克力:「只溶你口不溶你手」、賀喜(HERSHEY’S)強調戀愛氛圍、德芙巧克力更是直接將絲絨質感和巧克力口感畫上等號;從消費者角度而言,巧克力惟美的命名更能打動消費者的心。
 巧克力業界的火拚,不外乎就是從口味、包裝、行銷下手,其中包裝與口感更是消費者挑選巧克力的主要因素。近年來台灣巧克力專賣店陸續進駐,例如:藝人黃湘怡的Awfully Chocolate蛋糕店、戈黛娃(GODIVA)、6年前的巧克哈克(Chocoholic)巧克力專飲店等,這些店不約而同地將巧克力文化帶進台灣。另外有一項引進巧克力文化的說法指出,德國海德堡有間百年咖啡店Cafe Knosel,在那保守的年代,海德堡求學的男女生都會在那家咖啡店逗留放鬆,也常彼此互相吸引,於是Mr.Knosel便製作名為「學生之吻」的巧克力餅,讓學生藉由默默傳遞巧克力表達愛慕之情,直至現在,台灣各大學每學期都會舉辦「巧克力傳情」,即是它的起源因素及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莫雷‧朗漢在《巧克力療法》中表示,人在巧克力的選擇程度上,反應每個人的個性。例如電影中偏好吃黑巧克力的「賭神」,分析上來看,通常比較獨立有主見,未必很吃苦耐勞,但卻很有想法且通常個性堅強;但就這幾年帶起的巧克力炫風,也能夠發現黑巧克力越來越受到歡迎,不論是便利商店的架上,還是眾家品牌也都推出黑巧克力口味,就連長期都以牛奶巧克力為主打的M&M’s也加入這個行列。巧克哈克老闆邱紹民表示:「過去台灣人可能認為,所謂的巧克力糖就等於巧克力,其實不然,近來本土市場漸漸了解到這兩者間的區別,也更懂得給消費者品嚐真正好的巧克力。」隨著巧克力專賣店的林立,現在的台灣消費者對於巧克力的瞭解已不限於此。邱老闆進一步強調:「雖然台灣人目前對巧克力的認識已不只侷限在過去的『七七乳加』,但清楚巧克力各種濃度的百分比數,以及專注於巧克力豆的瞭解都有助於打開台灣巧克力市場的潛力。」如今,國內巧克力市場的確越趨蓬勃,但仍舊處於由較便宜的豆種來製作巧克力,反觀較高階豆種製作的市場尚未完全展開;除此之外,台灣對於巧克力知識的傳播有誤導現象,像是名人捧紅、外表包裝精美貌似歐美頂級品牌,實際上品質不好的巧克力是以劣質的原物料加進植物油再高價售出,這不僅破壞了巧克力的口感,也大亂整個頂級巧克力市場的製作原則與品質。
 巧克力的銷售策略也具有季節性,旺季在耶誕期間、農曆新年或情人節。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生李翊嘉研究論文顯示,台灣消費者較喜歡以亞系的巧克力品牌當做禮品,就喜好度而言,此項研究結果無非對台灣巧克力業者是劑有利的強心針。另一方面,巧克力在國外的地位不容小覷,例如英國巧克力愜意且選擇多、比利時巧克力因華貴而贏得盛譽、美國巧克力條稱王,但反觀亞洲的巧克力市場即縮小許多,加上亞洲人對於心理測驗及送禮的含意又特別偏重,因此若是巧克力的買方和賣方能多加瞭解巧克力的涵義,除了送禮時準確地達到效果,也能大量地吸引消費者,例如作家彭瑩瑩在《我愛巧克力》一書中提到「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巧克力」,網路上也有業者會依照生日告知其代表的巧克力為何。
 此外,有關於巧克力的文化活動也陸續展開,等級較高的巧克力,價格相對來得高,對於消費者而言,購買頂極巧克力已不是單純的「花錢」而已,購買的更是個人的品味體驗,例如美國賀喜酒店(The Hotel Hershey)即以巧克力SPA作為號召,讓消費者享受極致的巧克力體驗。如今,「品巧克力」在許多專家眼裡已等同於「品酒」,巧克力以第一步之姿打破食物的範疇,業者發揮創意,將巧克力的營養價值結合噱頭,或許電影《巧克力冒險工廠》將來也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