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寮國中的種稻班
新任菁寮國中林國斌校長很用心,知道菁寮國小有一批參與「學童種稻」的孩子升到菁寮國中後,他覺得這些孩子很棒,希望讓他們繼續發揮專長,於是他在學校闢一塊小實習農園,向專家取得種子,第一學期先讓孩子種五穀雜糧,第二學期開始種水稻,他蹲下身來親自和這群孩子一起栽種、做微生物菌水。校長積極學習與推廣,與台南社大合作在學校辦理「泰國米之神自然農法」課程,當天是星期日,校長從頭到尾全程參與,自己領頭做起的示範精神讓人十分敬佩。
校長希望稻米農園計畫,能引入社區的農民(家長)專業,協同教學。實習農園的課程,可跨領域成為自然科學及人文教育甚至健康教育等延伸學程,鼓勵親近土地的教學,培養孩子的鄉土觀及世界觀。校園農業的生產,可作為孩童午餐的輔助食品,自己種植、自己烹煮、自己食用,培養孩子興趣,養成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
「種稻班」的孩子們是利用午休時間自主管理栽種,沒有像小學時候有老師領導,栽種主力的莊宜璋同學對於號召同學、分派工作比較不擅長,所以從菁寮國小一起畢業的老同學們雖有一起到田裡,但莊宜璋同學卻覺得自己做好像比較單純,加上一些媒體訪問曝光,花時間和別人溝通理念和想法費心力,不像單純面對水稻,付出就可以看到水稻成長享受到快樂,這讓不習慣人際互動的莊宜璋同學嘴上直嚷著「種自己的稻子,我想要做個平凡人就好」。
校長曾多次到栽種主力的莊宜璋同學家拜訪聊天,知道他雖外表樸實、不擅言詞卻是一個「胸有大志」不是「平凡」的孩子。所以我請校長和導師協助「重新動員水稻班」的成員,讓其他孩子各別發揮能力,去補足莊宜璋同學不擅長的部分,變成一個好的戰力團隊,未來帶動其他的同學或學弟妹。另外,我也鼓勵莊宜璋同學,告訴他鄰居阿伯、師長們對他的牽成提攜並不是讓他自己在家種水稻、修農機就好,而是看重他,希望他對社會有所貢獻,祈願他感念長輩們對他牽成提攜的心意,以後長大把這樣精神傳遞下去。
菁寮國中種稻班的謝岩潤導師僅代理一年,他在養魚農村長大,對水稻不熟悉,沒有辦法指導「種稻班」,然而他稱讚這群「種稻班」的孩子在班上對公眾事務有良好的示範,他們常常會說「我們一起來做」,不會「我做」或「你做」劃分彼此,莊宜璋同學每天準時負責幫教室開門與關門,是個「值得託付與信賴」的好孩子。
菁寮國中稻田因第一次栽種,唯恐土壤肥份不夠,所以在插秧前放了雞糞做基肥,之後就沒有再放肥料,結果,台南16號的水稻長得比一般栽種更高、稻穗長又大,然而觀察稻葉的顏色發現太過濃綠,擔心可能會發生肥料下太多引發風險,如根系不夠深、莖幹太軟、稻穗太重、米質會比較不好吃..等。
飽滿的稻穀預定6月30日收割,沒想到6月3日卻下了一場「天公雨」,鋒面帶來強大的閃電和雨勢,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降下了近一個月的雨量,因為無法支撐重量,這片水稻田和菁寮許多稻田一樣發生倒伏的狀況,水稻不僅難收割,泡水也很容易穗上發芽,農民說以往都是梅雨慢慢下,這兩、三年氣候變遷,這種大雨越來越多,越來越難預測。
農民放雞糞作肥料是農村常見景象,但雞糞的分解時間和分量很難拿捏恰當,下太多肥料雖然高產量,但常常在收成前碰到大雨發生倒伏,讓「老天爺收走祂的部分」,有時政府還要花費一筆災害補助款,因此農業改良場積極推廣合理化施肥,然而這牽涉農民行為改變的心理層面,以及搭配優質米產銷..等支持系統,不是一蹴可及,需要大家多面向一起努力。
菁寮國中第一次種水稻雖然沒有成功,然而林校長依然歡喜在6月30日舉辦收割典禮,邀請台南社大、社區嘉賓為「種稻班」學生打氣,有社團表演、謝土儀式、菁寮第二牛牛車巡禮..等十分隆重、熱鬧。種稻和其它學問一樣,碰到問題才會想辦法找答案,有更多成長進步的空間,而且剛好可以拿這個案例,勉勵同學們要像稻子一樣,不可以太呵護照顧,培養堅強的精神,像水稻一樣有強韌的根莖,才能在人生的風雨中,不會被擊垮,享有豐收喜悅的成果。
※菁寮國中林國斌校長的話
「菁英齊聚立典範,寮堂樂學傳書香」這兩句話是我為校長教學領導方案所提的名稱,希望將臺灣傳統以農立國的精神及無米樂社區樂天知命的情懷發揚光大,尼采說:「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因為有了這個目標所以要更不畏艱難的邁步前進。
擔任教職27年來,常聽聞教育界的前輩們描述偏鄉小校的種種,對於偏鄉小校的認識多停留在資源不足、人力匱乏。還記得一年前初到菁寮國中時,望見學校周邊盡是綠油油的農田,這番景象,與市區學校的喧鬧有極大的不同,是那麼的寧靜、那麼的祥和,是富有鄉村風味的典型小校。
菁寮國中的周邊社區,是典型的農村,因著人口外移與社會變遷,逐漸沒落,居民的生活多困苦,但卻是一群樂天知命、熱情善良、天真純樸的鄉下人,對於校長更是具有尊崇感。學生中有不少人家裡務農,而這些孩子多半是家庭經濟弱勢子女,務農是一份辛苦且須靠天吃飯的工作,而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些孩子生於農家卻不瞭解農家事,不只對於農村的工作不甚瞭解,亦不瞭解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也不瞭解農務工作的辛苦。從這裡,我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因此,我推動以「稻」為主題的課程,建置自給農園,期能透過自給農園的運作,達成上述期望,也期許孩子能因自給農園的運作而加深對在地的認同感,並喜歡這個農村,更以這個農村為榮。我也期許自己能以自給農園為菁寮課程的起點,進而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讓菁寮的學子能在稻香中更成長、更茁壯。
菁寮無米樂地區已成為台灣農業的亮點,但亦面臨人才傳承困境,本校可做為農業教育培育未來種籽的重點學校,為發展精緻農業所需的人才,由青少年培育作起,適逢菁寮國小李榮宗老師及校長訓練的一批種稻班學生升到國中,配合本校自給農園種稻計畫,將這批學生的種稻精神做了很好的傳承,12 年國教的國中教育課程趨向多樣化,以菁寮國中的在地優勢,將豐富的農業資源從校園的既有空間環境改造開始,建立起農業教育,推動期間承蒙農業改良場教導同學落葉堆肥的技術及KKF基金會傳授以自然農法利用微生物菌製作有機肥料,讓同學學會了有機耕種的概念。
回顧我剛到學校時,用雙腳走訪社區,從目前困境瞭解社區對未來的期望,因此,我在心中凝聚出理想,想要推展卻面臨到學校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但是我並沒有氣餒,反而覺得自己帶頭先做,未來一定會有改變。
當我抱持樂觀正向的想法,很幸運,資源逐一湧入菁寮國中。不僅水稻班成立,還成立武術社,找到熱心老師願意指導,讓原先幾個在菁寮國小、新嘉國小練習傳統陣頭的學生,能深入武術基本功的學習,讓陣頭功夫更加紮實,同時也成立了直笛隊,讓藝文音樂也在學校紮根。另外,透過社區農村再造計畫提出「水、綠與稻的生活廊道計畫」構想,將學校所在的社區、閒置未開闢的校園空地與蜿蜒流經的灌溉渠道做一串聯,以菁寮國中為中心,將水、綠與稻的資源交織,凝聚原來因排水溝被分割的社區向心力,營造社區的生機花園及舒適活動空間。
我想,當所有的課程與教學都圍繞著農田時,這裡的孩子在國中三年的生涯中,就能多瞭解家庭賴以為生的農作物、包含耕種的過程、耕種的技術,並能多瞭解父母家人工作的辛苦,透過這些學習與經驗的累積,能讓學生充實自己,學會一技之長,同時能幫助自己所居住的農村進行農村再造,甚至促進精緻農業的發展,培養能力為未來的農村及自已的家鄉盡一份心力。
擔任初任校長的我,有緣來到菁寮國中,雖然我不是當地人,但我深信著,因為與菁寮有緣,所以老天爺讓我來到這裡做我能做的事,有句話「在他人的需要中看見自己的責任」,也因著這緣份、這責任,讓我能更堅定的推動對的事、創造贏的結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