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防治研討會 學界政界交流
【記者陳品汎/中正大學報導】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於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大禮堂舉辦「犯罪問題與對策國際研討會」,會議邀集國內外知名學者以及政府機構官員,透過學術界與實務界的交流,針對當前犯罪率增加的問題作探討。
犯罪問題研討會邀集學者與官員進行討論。記者陳品汎/攝影
根據法務部統計,今年起一月至十月底,各矯正機關收容人數達六萬三千三百七十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1.9%,在監受刑人人數也比去年同期增加35.6%,犯罪人數增多的情況,造成許多監所與矯正收容機關人滿為患,目前國內部分機關必須以「移監」方式紓解人員超額情況,或是將輕微罪行的短期自由刑<註一>受刑人轉至社區服務,取代入監服刑。法務部常務次長葉茂盛表示,犯罪率增加使得檢察官處理案件的負荷量變重,各監所與矯正收容機構超額收人,無形中也大量消耗社會成本。
監所超額收容的情況,包括新入監受刑人增加、犯罪前科者再犯回籠,而回籠犯在所有受刑人中占大量比例。在研討會中,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黃成榮針對此現象,發表觀察研究,當前刑事司法制度是一種懲罰威嚇的型態,依照一定的審判程序,直接將犯罪者訴諸審判,但是犯罪者往後並不見得悔改,出獄後可能遭社會唾棄,難以恢復其原來的社會地位以及心理狀態,未來極有可能再犯。此外,僵化的制度不一定讓受害者得到心理的補償,警局與法庭的質詢過程可能讓被害者感覺不受尊重。黃成榮指出,傳統的制度讓犯罪者與被害者難以恢復原來的本質,缺乏對兩者心靈層面的關注。
對於當前刑事司法制度的現況,黃榮成於會議中提出「復合公義」<註二>的理念。復合公義主要是不以罰責直接懲處加害者,法院要求犯罪者對被害者道歉,使其產生羞恥心,表達內心的悔意,也讓被害者向犯罪者表達心理的傷害,從犯罪者的歉疚中獲得修補心靈受傷的機會。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黎定基指出,復合公義的價值是不以刑罰作為優先處理犯罪問題的手段,而是促使雙方互相表達心裡的感受,成為另一種正義的展現。其後學者們針對復合公義的理念,討論其推動的方式與可行性。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檢察長顏大和表示,目前這套司法制度已在臺灣萌芽,未來將順應台灣的環境研擬推行措施。
研討會開宗明義點出犯罪率增加的問題,其後各界法治與犯罪防治學者繼續針對毒品犯罪、商業犯罪、少年犯罪、DNA鑑定以及詐欺罪等當前重要犯罪類型進行討論,法務部將整合各界教授的建議、學者的研究,研擬適當的犯罪防制對策。法務部常務次長吳陳鐶表示,本次研討會有助於學界與政界交流,能為當前的犯罪問題提出因應對策,未來法務部將謹慎參考各與會人士的研究成果。研討會促成各機關政要與學者交流互動,共同關注當今社會的犯罪問題。
<註一>對於輕微犯罪者,法庭命令犯罪者作社區服務,取代入監服刑。
<註二>「復合公義」又稱「恢復性司法」,其概念在於協助犯罪者透過復合會議或措施向被害者或有關人士表達悔意,並作出物質上及心靈上的補償。本概念整理自黃成榮的研究論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