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漫畫遇見生活 日漫發揮淋漓盡致
記者林佑珊/報導
知名導演李安曾經在公開場合中這樣說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玉嬌龍。」即證明了「戲劇反應人生」這句話。因為能讓人產生共鳴,才得以獲得大眾的喜愛,受到大眾喜愛的漫畫也是如此,例如歷久不衰的哆啦A夢則反映出人們想要改變、逃離現實的幻想;事實上,漫畫不只反應人生,同時也反映社會背景與社會運作過程。
日本集英社發行的《週刊少年》編輯者曾表示:「我對美國的兒童感到遺憾,他們活在一個由成人過濾、篩選的迪士尼世界。」日本漫畫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諷刺、英雄式等漫畫,發展出一套緊密與生活連結的模式。日本漫畫無疑是世界漫畫的主要生產來源,其受到廣大歡迎的原因就是能夠引起普羅大眾的共鳴,而形成共鳴的源由又是日本漫畫家多為獨立創作,其獨立性便成功帶動日系漫畫的內容多樣性,因此讀者不再只侷限於青少年與兒童,而是拓展至描繪各行各業,例如漫畫《將太壽司》則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共鳴。
這樣的風潮從日本一直延燒至世界各地,不容否認的是日本漫畫對世界所造成的影響甚大。日本漫畫帶入生活,使之與讀者產生貼切性,例如《名偵探柯南》即便角色年齡、身分不變,主角所用的通訊設備與服裝形式,隨著時代變遷也跟著做改變;而《烏龍派出所》的內容也會配合時代時勢、熱門話題發展劇情,使之宛如真實存在。世新大學公共暨廣告學系教授蕭湘文著作的《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一書中指出,漫畫藉由明確表現社會動態過程,誠實反映社會現狀來呈現各階層不同的生活型態使漫畫與讀者之間的關係進階為互動式,達到角色投射以及情感轉移的目的,成為人們紓解壓力的媒介。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一年級黃靖嵐同學表示:「日本漫畫於台灣的發展過程有幾個重要因素:殖民、政策、科技、民主化,市場。在日治時期的雜誌中即有日本漫畫的存在,且作為殖民時期的殘留影響,即便是到國民政府統治初期,雜誌上的漫畫仍有不少是來自日本的盜版,以及受日本畫風影響的本土作品,例如《尼羅河的女兒》等。」雖然未經日本授權,但也因台灣未加入國際性著作權組織所以便無著作權等相關問題。由於涉及國民政府對日本文化產品的禁令,業者便在內容上使用塗改或修正的方式來逃避違規,事實上「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也增加了台灣讀者在接觸上的親近性;再者,現代漫畫的多樣性使得讀者能各取所需。漫畫在台灣建立起「不成網絡的商品網絡」,其指的是電視動畫、漫畫、週邊產品,甚至改編日劇或台製偶像劇等所構成的網絡,現今也已成為接觸漫畫的各種入口。
漫畫在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已深入大眾的生活讓漫畫不再侷限於虛擬的空間,更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一部份。漫畫反映人生百態,使人們能夠在漫畫中找到紓發的管道,甚至發展出生活哲學或是自己生活的寫照,漫畫不再只是娛樂工具,亦慢慢昇華成為富有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心靈雞湯。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