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五) 銀髮游藝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四)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56131
───────────────────────────────────────────────
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五)
(承上文)讀者如果願意,採用透過勵行修煉後所產生新的身心體驗,然後再去重新審視傳統國學中,許多經典的原始論述,便會發現秦代以前先哲們的學問,可能有必要重新體悟。在此,筆者針對幾個傳統核心概念略論:
首先是「齊」的概念:半夜「氣感」啟動的模式,引起筆者注意到傳統經典中的一些紀錄、描述。與可能造成「氣感」啟動有相關性的紀載方面來說,可見之於祭祀方面。華人孝道觀念淵源甚久,周代時對於祭祀祖先的方法便有明文規定。根據《禮記·祭義》的紀載:
『致齊於内,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
這條文的意思是說,祭祀祖先之前十天,便要開始準備。主祭的人,在那十天中的前七天,要進行「散齊」的功夫,而後三天則要做「致齊」的功夫。那麼甚麼又是「散齊」呢?那就是約束人表現在外的行為;根據其他紀載,這些行為包括:不聽音樂,不參加婚慶喜宴等,會分散人專注力的活動,簡而言之,就是要收束當事人的心念。而所謂「致齊」的功夫活動,便是唐代學者孔穎達解釋所說:『謂孝子思念親存之五事也。』的「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也就是當事人的心念要專心致志的專注於先人的一切;並且,這項活動是當事人必須單獨一人另居一室,不與任何人互涉。讀者此時回顧本文一開始提到各宗教的修煉方法,便會同意,就「宗教形式」而言,與此竟然可說是完全相同。因此,如果周代從建朝開始便有了完備的禮法,這就表示約在三千年前周代人祭祖,就並不是只單純紀念先祖而已,而是期望能進一步的與身體不存的先人有所溝通。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另一條文,《禮記·祭統》記載中解釋:
『是故君子之齊也,專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齊七日以定之,致齊三日以齊之。定之之謂齊,齊者,精明之至也。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
明確的指出:「齊者,精明之至也。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以筆者的理解,周代人顯然認為透過他們設定的祈禱操作方式,人便可以提升本身的能量狀態,達到與先人一樣的高度,所以用「齊」來稱呼該狀態。而既然能量狀態與先人一致,因此必然就可以與先人見面或產生意識交流了。由於這是對所有家族的相同要求,因此,並非只限定在與統治階層相關的神職人員而已,也因此暗示了當時人便已認為:透過所教授的方法(顯然並無藏私),所有人都是具有能與神靈,甚至與天相溝通的能力。令人好奇的是,古人如何知道這樣做可以達成他們的期望?
與「氣感」啟動後,產生身體反應相關的記載也不缺乏。《管子.內業》提道:
『…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整段描述中,針對前後兩段文句,如果以實際的修煉經驗解讀,便能呼應出:掌握身心寧靜,使思想單純、平和再加以調理呼吸氣息,生理便會自動啟動新的功能作用!對於沒有近代分子層次的結構生理學,來做為檢視基礎的古人而言,當類似筆者體驗到「氣感」啟動後,頭部與心口的神經肌肉組織,開始進行非意識控制下的自主震顫作用(筆者並不排除,尚有其他未知的因子也參與其間),此時,應該便會認為有外在的神靈進入了軀體吧(因為非自我控制)?!但是如果再經過長時間,多人次累積的經驗比對(由於古代職業是世襲的,因此可視為是構成家學的經驗積累),具有理性思維的人,便可能便會得到結論:那是自然界神奇力量的降臨自身,所以擴大、廣稱為「道的作用」。同樣的情形,便可以使人理解:透過思索外在形式的調理呼吸氣息方式,因而產生奇特生理反應的關聯性,再進一步擴大到生活中種種層面的運用,終致形成古代許多重要觀念的核心支撐概念—「氣論」的由來。
這種猜測,其實可以擴大到文字構建的過程:例如,傳統計時習慣所用「地支」,其中所有用字來源便很可疑。此處略說「子」字:
大家都知道,「子」字在古代的一個特殊用法,是作為對人的尊稱。蔡根祥在國文天地第227期的一篇文章,對此有令人能信服的解釋,但似乎仍有可以補充的空間。同篇文章同時提及「子」字的甲骨契文,寫法有兩類以及它們個別的使用時機。可惜的是文章並未提及那兩類字造字的來源。在此,筆者提出個人的猜測以為引玉之用。
蔡文提及「子」字的兩類寫法,應該便如圖一所示。
其中的A類,很明顯的是摹寫幼兒的整體大略型態而成。這一類幾乎在所有的使用例子裡,都直接與人自身相關。但在B類中,讀者可以看到寫法並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完全不同的寫法。但不管哪一種,都主要是使用在表示時間的狀況下。如果以相對較齊一的A類做基準,讀者便可以猜測:B類不同的書寫方式,主要必然是因為所想表達的概念有所不同;或者,反過來說,相類近的概念但可能有不同表達的面向。如果再把稍晚,為了傳世而呈現在青銅器物上,製造謹慎,字體優雅所出現的金文(金1~金4),以及利用鼎字衍生的相關字:「貞」與「員」拿來比較參看,很快的,讀者便可也將它們分成兩類:B1與B2+B3。其中與B2+B3類就已知的資料來看,它們表示的是古代祭祀用的鼎器型態;並且字體是在鼎器的上方加上豎線而成。進一步比對甲骨契文的卜辭,祭師占卜常寫作「…某祭師貞…」的「貞」字,甲骨契文便是在鼎字形上方加「卜」字符號而成(參看圖一貞1;貞2則是卜辭中常見的省寫)。顯然表示,天子祭天用的鼎,是古人賴以接收上天訊息的重要工具。這就和《説文解字》解釋:『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爲偁…。』連繫上關係,並且,應該和「陽氣動」有關。
下接:
副刊: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六─完結篇) 銀髮游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