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行動博物館 展出藝陣文化

2008/12/25 07:33
3,360次瀏覽 ・ 2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丁于珊/雲林報導】

  「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為了傳承地方特色,策劃「藝陣百年風華」活動,要讓民眾了解笨港的藝陣文化,活動之一的「行動博物館」更將在雲林各個地方巡迴展出,希望能讓漸漸沒落的藝陣文化,重新被民眾所重視。

 

 

照片

除了展出許多藝陣的道具,基金會也讓小朋友親自彩繪獅頭,體驗藝陣文化。
圖片來源/郭文強提供
 
  「行動博物館」以走入社區、主動接近民眾的理念,從北港出發,開始在雲林各個地方巡迴展出。行動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包括高蹺、獅頭、琵琶等各個藝陣所需道具,其中還有藝陣「報馬仔」的道具之一─豬腳。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郭文強表示,此豬腳已有五十幾年歷史,未經過任何加工醃製卻不會腐壞,許多人將此視為神跡。而報馬仔是媽祖出巡遶境的先鋒官,走在出巡隊伍的最前端,報馬仔身上的服飾、道具都代表一種意義,而這隻50年歷史的豬腳則代表知足。此外,還有另一個藝陣團體「童子陣」中所帶的頭套,不同於現在塑膠所製,在民國三、四十年代,頭套是師傅用紙慢慢黏製而成,不僅耗費人力,目前更是少見。參觀民眾林小姐表示,看到這些文物展出,可以重溫兒時廟會熱鬧的藝陣表演,也希望下一代能將這種文化繼續發展。

  藝陣文化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為北港的特色文化,又稱為「陣頭」。是酬謝神名恩典的一種禮儀,陣頭種類豐富,其中較為常見的為八家將,另外也有北管、南管、龍鳳獅陣等多種性質不同的藝陣。北港因有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昔日藝陣文化興盛,在全盛時期,曾有三十幾個不同的藝陣團體,數量為全台第一。每年北港媽祖遶境時,這些藝陣各自施展功夫,互相拼陣,讓民國六十年代的北港有萬人空巷的盛況。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藝陣文化已慢慢沒落,加上傳承困難,北港目前僅剩5團藝陣仍繼續在出團。以南管表演為主的「集斌社」社員許澤猛表示,南管屬於靜態的藝陣表演,且吟唱的歌曲較為艱澀難懂,民眾大多難以接受。集斌社也曾因民眾對於南管不感興趣,而找不到社員面臨解散社團,但近來經過基金會積極的復育,讓集斌社能夠復社,也讓南管文化繼續傳承。

  為了讓北港藝陣文化再度興盛,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積極復育許多已消失的陣頭,更自創許多新陣頭,如神童團、報馬團、馬陣吹等,郭文強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藝陣文化也不斷加入新元素,發展新的藝陣文化。其中目前較有名氣的為「電音三太子」,身為電音三太子創始團體的「北港太子聯誼會」,改變民國五十年代的傳統遊行方式,融合時下流行舞蹈、音樂,以活潑的表演方式,讓觀眾更為接受。另外,不同於藝陣大多為大人參與演出,「金垂髫太子爺」則是由小孩來扛轎,每到節慶時,鎮內小孩總會爭取抬神轎的機會,目前也將神轎改為較輕的藤轎,減輕小孩的負擔。而每年晚間的重頭戲─藝閣,表演者也是由小孩擔任,站在特別裝飾過的閣車上表演。閣車從最原始的轎子,演變為牛車,到現在的卡車。為求表現,閣車的贊助者會在卡車上裝上發電機,配合燈光效果,將卡車裝飾得富麗堂皇,讓藝閣在晚間變得更光彩炫目,另外,配合南管在前方表演,車上的小孩將糖果灑下,形成有如天女散花的景象。

  「藝陣百年風華」活動中的行動博物館,雖然已經在北港展示結束,但是在明年一月之後還會陸續在雲林各鄉鎮巡迴展出,民眾除了能夠認識藝陣文化,也能在現場觀賞藝陣的表演。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