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裡掙扎,分頭尋路 - 大林蒲的險局與對策
◎洪姿宇 張禎晏
出了捷運小港站,轉乘約半小時的公車,終於抵達貓鼻頭——大林蒲社區南邊的小漁港,略帶鹹味的海風徐徐吹來,三兩漁民聚在港埠聊天、補網,路上不時有砂石車緩緩駛過。走過堤防盡頭的管制站,是填海造陸出的海埔新生地,走在分隔旗津內海和新生地的堤防上,訝異於身旁這片百餘公頃的景象:詭異漱口水色的湖,湖內析出了灰色蕈狀的「小島」,岸邊長出白色疑似碳酸鈣的筍狀物,乍看之下似乎來到南歐地中海岸度假。其實,這片「美景」全是南星計畫傾倒工業及工程的廢棄物(例如中鋼的爐渣、台電的飛灰)填成;看似寧靜愜意的大林蒲,魔幻似霧的風景背後,是重重難解的威脅。
多重危機 多方應對
南星計畫的源起,是高雄市政府為了要處置無處可放的工業廢棄物,並且聲稱大林蒲海岸遭侵蝕嚴重而持續後退,因此選定於此大興土木,先圍築出一塊海域之後,再倒入砂土、廢棄物而形成的新生地。新生地即將被劃為自由貿易港區,另有部分土地被規劃為工業用途,以遊艇工業及煉油工業為主。當地居民早已被眾工廠環伺包圍,政府又強行下了顆黑棋,堵住大林蒲最後一口氣。
「海岸線對我們來說算是居民集體的情感!」除洪富賢里長強調大林蒲人與海岸的羈絆,以影像行動長期關注大林蒲環保議題的高雄金煙囪文化協進會(註一),其創辦人之一、當地居民黃耀雄回憶他的童年:昔日,可以在海邊抓魚苗、鰻苗賺外快,或是邊烤地瓜邊欣賞落日;然而,填海造陸後居民不再能散步觀海,生活也離海岸越來越遠,如今市政府規畫工業計畫進駐新生地,居民除了恐懼汙染物將順著西南季風侵襲家園,更不願意接受僅剩的海岸線從此被貿易港區圈了起來,自日常中抽離。
擔憂遊艇工業於生產過程中製造的玻璃纖維飛塵飄入大林蒲,以及不滿政府消極查緝、選擇性忽略工廠排放汙染與廢氣,鳳興里里長洪富賢帶領大林蒲居民自掏腰包叫車北上參與南星計畫第二階段環評會,由環境保護出發,呼籲政府及廠方正視大林蒲地區工業污染問題,拒絕政府繼續忽視大林蒲地區的居住品質執意發展工業。金煙囪文化協進會亦積極參與環評及抗爭。
除了正面抵抗環境汙染,要求恢復大林蒲地區的環境品質,另一方面,有部分居民主動尋找遷村的出路,以大林蒲地區傳統王爺信仰為依託,組成「高雄市小港區大鳳居民權益關懷協會」,以先前紅毛港「遷村近乎滅村」的經驗為戒,建立預防性的談判組織,希望不再重蹈覆轍。並訴求大鳳居民團結一致,強調圓融解決問題,成立對話窗口試圖與政府及廠方接洽,認為工廠應依「開發許可制」收購土地,即廠方和地主經協商後以雙方皆接受之價格交易土地,廠方再行變更土地用途為「工業用」方能建廠,取代政府強制低價自民間徵收的方式,讓居民安全撤出已被嚴重汙染的大林蒲,不致流離失所。不過,即便大鳳關懷協會已發文至高雄市政府詢問遷村事宜,得到的回覆多是「沒有土地需求」或是「相關計畫尚在規劃中」,缺乏正面且有建設性的回應。
分進能否合擊
大林蒲環境抗爭主要的困境在於力量的分散。首先是居民沒有單一的交涉對象。著名的環境抗爭如麥寮反六輕、苑里反風車、後勁反五輕等運動有較單一的抗爭對象,居民力量能集中交涉;相比之下,大林蒲的抗爭環境相更為複雜,製造環境問題的工廠除了中鋼、中油、台電等工廠,也包括推動南星計畫的高雄市政府,造成有時居民雖然能及時發現環境污染,但無法明確找出責任歸屬哪間工廠、哪間公司的情況,投訴無門,沒有清楚的控訴的對象。
內部問題方面,力量分散也起因於居民意見尚無法統合,除遷村或不遷村的主張外,另有如黃耀雄、洪富賢等,或期盼遷廠,或退一步而要求廠方正視環境保護,也將議題擴至大高雄整體的工業環境污染。不同意見雖然未必互相牴觸,但彼此間較少交流討論,各自努力,沒有集中整合人力、意見的機會。此外,歷史記憶也籠罩著大林蒲人, 526 事件陰影至今仍留存不少居民心中,對環境抗爭抱有疑慮恐懼,希望和現今運動保持距離,讓本來人力就較薄弱的抗爭更難以進行。
大林蒲居民和工廠間也有複雜的關係,部分大林蒲居民任職於附近製造污染的工廠,也有居民是已退休的員工,現職員工的顧慮和退休員工的情感,使工廠對居民而言不只限於污染的製造者,也是工作機會的提供者,甚至在另一種情況下,也成為補償者——長期以來周圍的工廠以各種名義提供居民回饋金或米、瓦斯、食用油等物資,價值雖然不高,但隨之而生的人情壓力以及不夠透明的分配機制,也使大林蒲各方關係更為曖昧不清。
張開雙臂突破包圍
大林蒲居民正試圖為環境問題找出解方,但現階段似乎未有理想且可行性高的方案。遷廠在現今高雄的工業環境下,似乎不太可能實現;主張遷村、要求開發許可制的居民雖然希望以理想的價格賣出土地,但就資方立場而言,與其以一坪 35 萬元的市價購地,不如轉向購買一坪成本不過千餘元的填海造陸新生地,由此可見,兩造都滿意的遷村確有實行面的困難。
在這一連串大林蒲居民被迫接受、面對、反抗和嘗試協商的過程中,高雄市政府理應扮演居民與廠方中央協商的角色,協助監督工廠對環境汙染的控制,並評估大林蒲遷村的可能性。大林蒲遷村所需的預算至少 500 億 (註二),已超出地方政府所能負擔範圍,但因地方政府和中央不同調,市政府雖曾行文至中央有關大林蒲遷村案,仍不得中央支持而使此案石沉大海。面對自身無力執行的遷村方案,高雄市政府一方面高喊「經濟發展」的口號,強力推行開發計畫、闖關環評,另一方面又進行民調,得出「七成以上大林蒲居民同意遷村」的調查結果,更讓忐忑的居民無所適從,只能繼續在惡臭的空氣中,揣度著混沌未知的大林蒲未來。
至於致力在地耕耘,希望喚醒居民議題意識的地方團體,如金煙囪協會和大鳳協會,前者雖然過去曾有不錯的成果,如今也面臨資金、人力、關注不足的問題,無法按理想中的進度執行計畫;後者雖然會長年齡較輕,但協會缺乏與她同輩的成員,不過以此作為開端,或許能期待更多年輕能量的加入,為團隊提供意見與活力。已曾有大學生幫忙協會出演行動劇。
現在的大林蒲需要的或許便是這些年輕的動能,從交通、環境、經濟層面來看,長期以來大林蒲漸被孤立於社會關注之外,極少新的活水進入大林蒲,進退不得的現況也鮮有人知,若有新的視角進入大林蒲,觀察、訪調、資料整理,或許可以成為大林蒲人的助力。事實上,黃耀雄也計畫將基金會辦公室規劃為鐵馬休息站,希望邀請腳踏車環島的民眾進入大林蒲,親見大林蒲的狀況,讓更多人知道離小港捷運站半小時車程、小港工業區中、工廠三面環繞下,還有一個大林蒲聚落,有一萬人正渴望乾淨的生活環境,迫切等待突破困境的一天。
────────────────────
(註一) 金煙囪協會曾舉辦老照片展覽、拍攝紀錄片及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讓居民主動找尋大林蒲過去的歷史以比較今昔差異,同時吸引外界民眾及團體進入大林蒲。更偕同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全台公害攝影比賽,嘗試喚起全民環保意識,共同監督政府和工廠。
(註二) 大林蒲遷村可行性之研析前言,高雄市議會online
http://online.kcc.gov.tw/ct.asp?xItem=2285&ctNode=687&mp=1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