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當特派」紀錄自家大小事
【記者 李昉/台中採訪報導】
臺灣長期存在觀點、發語權受到台北壟斷的現象,如選舉期間的柯文哲旋風、318運動領導者多為北部學生等。而主流媒體以台北事件報導居多,從生活周遭的大小事都能稍稍感受到台北觀點的壟罩。在台中卻有一群人已經埋首地方文化的耕耘很長一段時間,試圖為家鄉找尋一些記憶點和認同感,藉而引發更多人去關心、愛護自己的家園。
臺灣青年基金會,原本設址台北,2012年遷到台中,除了中部往南北都方便的交通因素外,他們希望對台中進行培力經營。專案經理蔡佳勳表示,基金會當初在台北資源豐沛,但出了台北,其他地方的資源匱乏現象明顯,臺灣青年基金會既然定位為全國性組織,則應該走出台北,前往更需要資源的城市去扎根,服務更多的群眾。
臺灣擁有高雄、台北兩個耀眼的南北生活圈,恰好中部卡在南北兩大生活圈的邊緣,但中彰投、雲林、苗栗的人口也非少數,卻一直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活圈,有鑑於此,基金會開始考量在台中設址,為中部生活圈的建立貢獻一些心力。為此,他們出版在地雜誌《溫度》,紀錄台中各角落的故事,基金會也常舉辦青年培訓營與地方活動,近期如「返鄉當特」、「史明紀錄片《革命進行式》臺中試映會」、「青年參政治行動營」,同時與數個中部的NGO組織互有聯繫,關心臺中的環境汙染、政策走向、交通問題等等各類大小事。
臺灣青年基金會與網路媒體新頭殼合作,在2015年4月和6月舉辦兩梯次「返鄉當特派」公民記者培訓營,希望培養臺中的公民記者為中部發聲。此次講師陣容強大,包括紀錄片導演、專欄作家、專業記者和文史工作者,吸引眾多臺中子弟報名,兩梯次共計五十個名額,約一星期旋即額滿。蔡佳勳表示,這次報名者中有幾個共通點,大多是在旅行或是參與公益活動後,回頭反思家鄉的問題,同時他們想磨練自己的作技巧和加強對臺中的認識,所以報名這次的訓練營,報名者中不乏碩博士生,眾人的共通特點是想要為臺中盡一份心力和增加實務經驗。
主辦單位期望未來這批公民記者能夠成功培養五項特質,好奇心、敏銳度、分析能力、資料蒐集、正義感,並希望受訓者能夠勇敢的報導臺中眾多的問題,對癥結點進行分析和討論,以喚起更多人注意自己生活的環境。蔡佳勳表示,公民記者的任務,是幫助大眾打破刻版印象,在新聞深度和廣度上補充主流媒體貧乏的地方資訊,幫助大眾從主流媒體片段與零碎的資訊中跳脫出來。
培訓營結束後,會進行三個月的實務操作,讓受訓者針對臺中進行地方報導,並與主流和獨立媒體合作,在新頭殼與蘋果日報的平台上刊登受訓者的作品,讓在地聲音的傳播力道更上層樓。2010年發生在苗栗的大埔事件受到廣泛的注意,最初是經由一位公民記者之手,他們期許公民記者能夠以此為標竿,讓更多微弱的聲音被聽見。
這次報名僅開放18至35歲民眾參加,蔡佳勳表示,此舉與基金會的宗旨有關。臺灣的資源長期被中老年世代的少數人壟斷,除了少數富二代,年輕人普遍工作條件差、薪水低、前途一片迷茫,基金會的成立宗旨即是將資源挹注在年輕人身上,以培養更多年輕人成為國家未來的決策者,試著彌平社會的世代不正義。
這次「返鄉當特派」公民記者培訓營可說是《溫度》誌的進階層次,從基礎的「在地文化」挖掘,進入「在地議題」的討論,未來除了舉辦講座,也希望舉辦創業培訓營,培養民眾投入社會企業,營利之餘,能協助解決社會上的問題。從「文化醞釀」、「議題挖掘」、「解決問題」三個層次,可看出基金會對臺中有很深的期望與想法,也希望未來能夠號召更多在地人一同回家鄉打拼,揮別台北觀點的壟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