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生死講師李慧仁 禮儀業者授課
【南華大學/陳美娟報導】 南華大學生死系講師李慧仁呼籲殯葬業者走出傳統的形式,加強公益方面的活動,以行動教化社會大眾,借以傳達正確的生死觀。
這名在業界已經約有10年殯葬業實務經驗,同時也是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第一屆的學生李慧仁老師認為,畢竟這行業跟其他行業比較起來,其利潤盈收還是比較高,因此,她希望可以利用這種收益而回饋社會,實踐「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想。
她認為,這無論對有關公司的評價和形象來說都是好的取向,並且有效傳達予社會大眾正確的生死觀。她以自己本身的經驗為例子說:「就像我曾服務的殯儀公司當年在台灣921地震,走入災區去服務大眾,協助處理屍體。」之後,有關殯儀公司也與辯論團體合作全國大專生辯論會、壽衣服裝秀、出版書籍等,這些看在李老師的眼裡,不只意義深重並且撼動了他的心。
李慧仁表示,近來反而葬儀公司較少舉辦類似活動,只是有一些舉辦生前遺囑、天堂家書的作文比賽。因此,李老師希望業者能持續這樣的公益、社會教化的一種活動。
李慧仁接受南華大學傳播系的《雲報》訪問時,表達了其內心對目前殯葬業業者的一個心聲。她覺得,傳達正確的生死觀對社會大眾是很重要的。而一般禮儀人員在提供亡者家屬服務的時候,不單只是處理遺體而已,是必須涵蓋悲傷輔導和臨終關懷服務部分,這兩個部分能妥善安頓家屬接受失去親人的悲傷情緒。
她說,可能大家都忽視了這一部分,且認為在面對死亡時,亡者的處理比較受到重視。其實不然。根據李慧仁表示,她曾經看過一些報告,一些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發現他們行為有問題,多是曾經經歷失去親屬的失落經驗。這也證明沒有走過悲傷,都會影響日常生活。
李慧仁表示,臨終關懷以及悲傷輔導服務,其實對業者來說是發揮他們的專業,然而,從另一角度去看,這是一種提早去取得消費者認可的一種方式,讓消費者認為這家公司的服務是跟其他人不一樣的。
「我們也曾探討過,透過這樣的一個方式是否能協助到消費者?不過因為對於亡者,我們並無法知道亡者滿不滿意,至少,我們能協助生者走過悲傷,抒發他們的情緒。」
她指出,在台灣殯葬管理的條例裡面,是有包括悲傷輔導和臨終關懷服務部分。可是坦白說,業者並沒有很具體的在行動。一般來說,業者可能在其服務契約裡面有寫到臨終關懷,不過,可能他們所謂的臨終關懷是在親人去世那一刻,家屬應該打哪些電話、準備什麼事項等的工作,這與實際的工作有段距離,還需要加強的部分。至於悲傷輔導的部分,就以李老師自己的觀察,其實業者在與死者家屬談話應對之間,讓這些家屬承認死亡的事實,陪他們走過悲傷的時刻。這些都在於悲傷輔導區塊裡面。
目前,只有南華的生死系學生才有受過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的訓練,李慧仁鼓勵同學們在未來就業的時候,能去推廣這些專業領域。
她表示,普遍在業界人員,他們並沒有很落實去執行,也許未來期待通過考試,來要求大家更清楚在工作上的相關範圍。其實作為學生的授課老師,李慧仁更希望同學往後在業界上,嚴守一些職業道德,平等對待每個無論貧富客戶。
她發現一些從業人員因為獎金的利誘下,出現兩極化的態度。例如有些人會因為客戶不願意多消費金額而隨便處理,反之,一旦有「肥羊客戶」則好好對待謀取利益。另外,也有比較自大,認為自己承辦過最多案件、最了解的從業人員,把自己習慣承辦案件的模式套在每一個人身上。
李慧仁表示,雖然殯葬業者是在做喪禮的服務,但並不只是在做埋葬,更是典藏一個人的記憶。我們固然要協助亡者把遺體埋葬好,同時也是轉換另一個存在生命的型態,存在在他們親人的心裡。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