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漫嘉義人文 陳世岸新體驗
【記者陳奕之/嘉義報導】
從沒想過自己可以滔滔不絕地說起嘉義的好,並用實際的行動熱愛著家鄉。逢甲大學建築系畢業的陳世岸表示,自己是典型的鄉下小孩,害羞、內向。即便建築系學生經常需要對著全班評圖,但不管上台幾次,他都會不自在地全身發抖。回鄉後的陳世岸,憑藉著對嘉義的熱情,致力文化資產保存,因而造就了現在能言善道、侃侃而談的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長。
陳世岸對地方人文充滿熱情,期望用《慢漫刊》改變嘉義人對生活的概念。 圖片來源/陳世岸提供
參與過搶救嘉義舊監和郡役所<註一>等活動,陳世岸對古蹟文化相當地熱愛。陳世岸表示,自大學以廟宇作為畢業專題開始,漸漸地累積出對文化資產、歷史古蹟保存的熱情。2002年,陳世岸退伍回鄉,並加入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從事相關的文化活動。陳世岸表示,很多人並不認同年輕人回鄉工作,但對他而言,人口不斷外流、踏著慢步調的嘉義就是他的藍海。「慢,才看得見細節」,如此反思性的觀點,促使他創辦《慢漫刊》,一本屬於嘉義人的生活刊物。
陳世岸的妻子主導《慢漫刊》的美術風格,以影像勾畫嘉義地方、人、生活。 圖片來源/陳世岸提供
生活步調慢,不代表馬路上的車輛行進緩慢、不代表慢條斯理的事情處理態度。陳世岸藉由書寫嘉義的地方、人、生活,傳達出《慢漫刊》的概念: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他的妻子則主導刊物的美術風格,擔任美編的工作,他說這就是一加一大於二。同是協會成員的妻子,對他所從事的活動相當支持,認為溝通是讓對方了解想法最好的方式。能夠找到有相同理念的另一半,他們都覺得難得。
和政府長期的對抗,曾讓陳世岸氣餒,以嘉義舊監的抗爭來說,政府刻意在抗爭期間內,安排該地點進行清理水溝的工程,讓他們感到無奈;而在嘉義郡役所的遊行,也遇見和遊行同時開始、同時結束的鑽地工程。他深切地感受到,從事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熱情會不斷地被現實消磨。而知識和行動力就像成反比,懂的愈多,愈沒有動力去行動。此外,協會剛開始運作時,常發生成員理念相同、作法不同的情況,使得很多衝突無法避免。陳世岸表示,這是他想不通的地方,簡單的理念卻不能用簡單的方式表現。這使他產生很多疑問,並開始懷疑起自己最初的熱情。
為了找尋答案,陳世岸進入南華大學環境藝術所進修,逐漸了解團體中必須異中求同,找出共同的核心價值,才能繼續經營。陳世岸從中領悟到,不要問為什麼,應該「為自己而做」。友人蔡揮凱表示,遇到挫折可以再找回熱情,陳世岸不向現實屈服的精神,最讓他欣賞。不要太早對社會下定論,陳世岸開玩笑地說:「在五十歲之前下定論,都算早。」對他而言,「找到自己的熱情、跟隨著自己的熱情。」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慢漫刊》的持續發行,可以改變嘉義人對在地文化的想法。陳世岸秉持著如此理念,向很多人介紹《慢漫刊》,為的是讓更多人了解這本刊物、了解嘉義這片土地。未來,他還計畫開設建築事務所。在陳世岸眼裡,文化資產不僅只是古蹟,任何場域都是環境醞釀、時間淬鍊以及歷史選擇而成的,要以正確的態度去看待它們。所謂的建築不僅是從無到有,陳世岸希冀用尊重在地文化的概念改建老房子。這是新的考驗,塑造文化資產重生的新力量。
<註一>嘉義郡役所,位於嘉義市中山路。建於1705年的清朝諸羅縣治參將署,1901年日據時期改建為嘉義郡役所,前後曾歷經嘉義縣市政府等處,為嘉義僅存不多的文化資產。嘉義市政府於2007年公開招標擬拆除該建築物,興建嘉義市第二棟的市政大樓(北棟大樓)。
相關新聞連結:
郡役所將遭拆除 嘉義市民挺身而出
我在嘉義搞社運—抗議、不輕易妥協 以行動實踐「在地」關懷
我在嘉義搞社運-搶救古蹟悲歌
我在嘉義搞社運-地方政府與民間的對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