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盧厝的百年土地公廟

2007/07/05 14:20
7,740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2007.07.05

照片

石板拼構的百年土地公廟何只一、二?繼短竹里牛車路仔的「大福興」及消防局對面山丘的無名土地公廟現身之後,嘉義市社區大學「文化資產社」的夥伴,日前又在盧厝里第四鄰發現一座同樣歷經百年歲月的「永福堂」百年土地公廟,據里長呂純足表示:「永福堂」原戍守在大雅路上,後因道路拓寬工程需要,附近居民乃集資將永福堂遷往第四鄰現址,依附在一顆老龍眼樹旁,雖然小廟並不起眼,但香火仍然裊繞。

 

社大執行長陳柏濡表示:盧厝里位於嘉義市東郊,里內含二坵、南埤仔、旺萊山、坵山仔腳、?母寮、盧厝庄等地,里內的三級古蹟「王太夫人墓」是市民比較耳熟能詳者,由於大雅路與南二高的拓寬與闢建,使得部份居民被分割成二邊的特殊部落聚居,雖然如此,宗教的信仰並不會隨之分割,「永福堂」的迫遷凸顯時代變遷的軌跡,但也直接反應台灣常民文化「宗教信仰」的虔誠,百年來雖然歷經清朝、日治的不同政治統治,但是島民深耕土地熱愛鄉土的情懷,卻都一一反應在常民文化與宗教信仰中。陳柏濡說:社大文資社日來所發現的幾座石構土地公廟,正驗證了此一背景。

 

陳柏濡指出:據當地耆老現年78歲的沈駱蕊女士指稱:「永福堂」原在大雅路上,離?母寮不遠,百年前就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在農業社會裡,土地公是非常重要的守護神,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老百姓糊口都有問題,自然就沒有多餘的錢財用在宗教奉獻上,但是虔誠與寄託卻是對此一信仰最大的依賴。陳柏濡說:據文資社田調發現,「永福堂」於民國69年由吳俊秀先生等人將其遷移至此,並正名為「正德宮」,後因土地公神喻興建大廟,信徒賴振松等人乃民國87年在永福堂對面動土興建,遂成今日新舊、大小廟門扉相對的有趣現象。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