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臉書貼文談GABE贈與與佈施有感
一大早起來,本來計畫要去晨泳,轉念看一下臉書,就黏住了。以下是看到朋友回到德國夫家治病臉書貼文的訊息:
談到GABE贈與在經濟學與社會學上不同意義,她提出佛教佈施概念的不確定性,好奇寶寶我內心升起的想法:
中國傳統思想是禮尚往來,如果不能達到同一個水平,就會被排斥認為不是同一個階層,久而久之,不是知難而退,就是疏遠對方怕被佔便宜,而佈施的觀念,很多都是不痛不養的佈施,很少有佛教割肉、或基督教用頭髮獻上的全然奉獻。
審視之後發現假平等的社會活動,真是不足取。想起在學校時,有人免費教我們才藝,歲末同學發起送老師紀念品,每人收一百元,當時我每月退休老爸每月給我五百,學校工讀兩百,發起者是黑頭車接送的小姐,她說一百又不多,老師是免費教的喔。結果過了年下學期,除了她和我竟然沒有人要參加,好好的學習就散了。
想起老爸的同學會,很長的時候都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每次從香港過來都發起開同學會請大家在餐廳吃飯,老爸都帶我去開洋葷,吃盡山珍海味,在那個年頭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要大家出錢分擔每桌的花費,我看沒有幾個人能出的起。
我每次邀請朋友聚會吃素食餐廳,都是請客的,因為我知道可能有人就會不滿,為什麼因為你吃素,我們聚會就要吃素?
贈與要心甘情願,要有資糧,沒錢的人,在臉書上交交朋友就好了,沒有見面的物質面問題。所以為什麼喜歡滑手機,沒有負擔,我說了算,沒有期待,看了不回也無妨。寫好就爽到,好像有很多人分攤了心事,不管其他。
朋友癌症轉移了,還在網上敲打鍵盤不間斷,是不是也像我一樣的心態我不知道。我知道很多事情,找誰說呢?說了又如何呢?對方有自己的生涯規劃,自己時間運用的想法,就算對方願意聽,當他說的時候,能同理到自己當時的心境嗎?還是傷口上灑鹽呢?
寫成文字最安全,公民記者謝明海說不要指名道姓就安全了。可是他可能沒注意到新聞的要素,是誰在這則新聞裡,是新聞的一個重要項目。我本來很不以為然,但是現在我知道錯了,還是將名字刪去,這是最安全的辦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