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環保藝術 從心做起
【記者蘇品儒/嘉義報導】
經濟不景氣,回收利潤跟著銳減,連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也跟著減少,環保問題又再度興起。其實減少垃圾量的方式有很多,將回收的廢棄物做成藝術品就是其中一種,只要憑著一股熱誠與興趣,人人都能夠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化腐朽為神奇,快樂地「做藝術」。
黃炳煌用廢棄物做成的三合院模型,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記者蘇品儒/攝影
「有撿到東西就做,什麼東西都可以做。」黃炳煌說。他是住在嘉義市蘭井里的小居民,在紅毛井社區發展協會的辦公室裡,放滿了他利用廢棄物所做的藝術品。大大小小的木屋、蹺蹺板、涼亭、山水景等,沒有一個素材是用錢買來的。黃炳煌過去曾參加一場環保義工的講習,講師告訴他們,什麼東西都可以用廢棄物來做,讓他開始有所領悟,更在聽了講習後了解到環保的重要性。他會將做好的作品命名,像是「清心亭」,是用塗上廣告顏料的檳榔葉做成屋簷,木頭、枯枝作為支柱所完成,而吃完喜宴後的假花草、被丟棄的樣品屋小模型、廢棄的天花板等,都足以讓他再完成另一個精緻的小別墅。黃炳煌表示,全社區只有他在從事這樣的藝術。是一種驕傲,但也帶點遺憾,希望更多人能一起從事環保工作。
想成為環保藝術達人其實很簡單,陶藝工作者陳鎮川表示,一開始介入可能會感覺很難,但只要有股熱誠和希望在,玩一玩自然會有靈感浮現。在四十四歲生日那天,陳鎮川剛好遇上九二一地震,身為南投人,事件發生後讓他對生命改觀,除了投入慈濟,更從事環保藝術。岸邊的漂流木、廢棄的橡木地板或琉璃,搖身一變就成為家裡的泡茶桌、木門以及小椅子等,「先收集材料,從家庭做起。」陳鎮川表示。他認為時間是自己找出來的,只要有心、擺脫自己的惰性,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廢物再利用,不花錢也能夠得到快樂。」陳鎮川說。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將藝術融入生活,所帶來的成就,遠大於金錢買來的快樂。
除了自己的興趣,從事環保藝術的兩人更進一步回饋社會,黃炳煌現正在紅毛井社區第二公園建置一片人造山水景,周圍都是由啤酒罐所圍成,他表示,做這些藝術品,沒有時間限制,想做就做。此外,黃炳煌還把被丟棄的蚵殼洗乾淨,串成一大廉的裝飾,懸吊在公園圍牆上。同樣是紅毛井社區環保志工的王太郎表示,這樣的工作沒有錢,喜歡就做,不喜歡也不勉強。志工們一起同心協力,幫忙運土運花草,更督促黃炳煌趕工,完成一個「環保小公園」。「從小地方開始做起,不要跑太遠,以個人行動去感動別人。」陳鎮川說。他建議大家應該從自己的家庭、社區開始努力。位於台中慈濟東大園區裡,有好幾個由樹枝拼湊出來的動物造型藝術品,甚至有高達三公尺的長頸鹿,都是陳鎮川夫婦親手撿來的枯木做成的,他說:「希望更多人幫忙撿樹枝,還想再做隻牛!」陳鎮川希望更多人能擁有回歸環保的情懷。
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真、善、美,我們要善用它,「拾木取材、築屋建巢、以土塑陶、雕石作畫、瓢水煮茶、靜觀鳥飛植花草,天地人合,自得其樂。」陳鎮川說。美的元素無所不有,不需要靠金錢換取,只要有心,大家都能成為環保藝術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