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行稻與自然栽培稻比較
照片
照片
感謝鳳娜小姐的幫忙,幫我找到慣行與自然栽培的水稻。
左:慣行,施灑人工精細的肥料,分櫱較多、植株較高,葉色較黑綠有褐斑、感染稻熱病
右:自然栽培,土壤肥份需要稻子自己多"咀嚼",分櫱較少、植株較矮、葉色較紅黃沒有病害
(有關葉色請詳<<稻田裡的教室>>p 43葉色板、一般人很少看到葉色板,葉色板是農改場輔導與推廣農民合理化施肥使用的小工具,我在<<稻田裡的教室>>把農學嵌入孩子的故事,希望更多人能了解生產面而更多友善耕作)
照片
由於土壤微生物不足,慣行田土的表面還殘留許多上一期稻作收割後切斷的稻草桿,堆積在土面容易產生沼氣,影響作物生長,而且沒有分解成土壤有機質,作物無法利用
照片
因忘記帶鏟子,徒手拔植株,慣行由於常施肥,根系向旁邊生長,整個根系真的就像一個碗狀,搖幾下,輕鬆就拿出土面,淺根+組織結構鬆散+通風不足,容易感染病害、颱風來容易倒伏。
自然栽培田用力拔,拔不出來,有些稻葉被我扯斷,後來加上鳳娜小姐的力量,兩個人把向下生長的根系扯斷,才把稻株拉出來。
這次徒手拔的經驗,深刻體驗「健康和生命力」非常明顯的差異,不曉得大家想吃哪一種?
一般農夫重視「地上物」,施肥、下藥讓水稻看起來很茂盛,表面看起來很好,其實問題很多,另一種農夫則從大家忽略的「地下物」紮實深功夫,
雖然目前這種農夫和消費者數量較少,很高興人數逐漸增加。
教養小孩、照顧成人健康管理和種水稻有相通的地方,希望大家更健康更有生命力。
後記
鳳娜小姐遇到我分享<<稻田裡的教室>>好高興,十年前她就希望公婆和家人能友善栽種,現在退休有機會達成心願,雖然她還沒種,平日都有觀察哪一家田比較健康,我很欣慰自己走出去能遇到她。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