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學生廚房Amigo Bar_回家吃飯」
2016.4.21
感謝東華大學顧瑜君老師、張瓊文老師和林潤華老師和 Amigo Bar 許多參與學生提供寶貴資訊
原文和圖片詳 Amigo bar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41075195971352/
「滿招快遞」最早出現在2014年我和家人到蘭嶼撿垃圾玩耍的時候,由於向青年署申請的經費有限,我們背了一堆食材到蘭嶼去自煮自食,當時媽媽跟著我們一同到蘭嶼玩耍,聽聞我們必須自理三餐,就拖一個大行李箱,裡頭裝滿她種的蔬菜、美濃的自製麵條、米,我們開玩笑說那是「滿招快遞」。之後我到東華大學唸書,每隔半年媽媽滿招就會從美濃寄東西來,通常是家裡種的蔬菜和街邊鄰居交換的食材。對她而言,孩子吃家裡種的菜才是健康的,多煮也省下外食的費用。2016.4.11東華大學「Amigo Bar」晚餐主題設定為:「滿招快遞親送到花蓮!」邀請我的媽媽滿招到學校來當主廚展現好手藝。有別於過去兩年的滿招快遞,媽媽第一次到花蓮參與我的生活。滿桌的好菜,雨夜裡來自不同科系、國家的學生們,就像家人一起用餐,歡笑聊天、吃飽飽,特別溫馨。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班研究生溫巧如
東華大學「Amigo bar」是2015年秋天台灣文化學系張瓊文老師和林潤華老師由倫敦前往艾克斯參與國際研討會途中,在漫長的巴士旅程上誕生的想法。大學師生多半來自外地,在校園生活的時間遠超過在自己家。因此希望營造一個自炊共食的空間,讓遠離家園的師生藉著一起用餐,無論彼此認識或不認識,能在每一頓晚餐裡有「回家吃飯」、「家的感覺」。
「在校園中自炊共餐」是推動學生廚房的核心目標,「把校園當作家,跟同儕一起做菜一起用餐」是真正想做的事情,【回家吃飯】是活動之一。廚房的規劃與運作目前由張瓊文老師指導,帶領學生管家一起規劃管理。空間的使用以教學為優先(例如通識課程「食物、文化與空間」便是利用這個空間進行部分教學實作),並鼓勵學生借用。廚房位於東華大學舊社區中心的空間(目前稱為sum dup [藏語],意為「好事發生的地方」),與「或許是咖啡廳」、「單車合做社」及「化仁五味屋」等其他以學生為主體的社群活動空間併陳。
目前每個月有兩個週一共進晚餐,每次會邀請到不同的人來擔任「回家吃飯」的大廚,包括老師或學生的家人以及想要一展廚藝的學生,並不強調「媽媽的味道」,而是希望藉由營造一起吃飯的歡愉氣氛來彼此認識每個家庭的餐桌菜餚,讓不同於外食餐廳的家常菜能傳香於校園的飲食空間。
以下是4.11「滿招快遞親送到花蓮!」女兒溫巧如的感言
媽媽是住在高雄美濃的客家女性,一般餐廳裡的「客家菜」基本上不會在家裡餐桌上(一年一次在農曆初二而已),媽媽以她種的菜為中心,少鹽少糖少油安排家裡的三餐,隨著年紀越大,吃的更是簡單。
以前,媽媽稱醃製蘿蔔的過程為「麻煩事,我才不會碰哩」。現在她則說:「反正大家都要吃,我就弄一弄,(季節)尾端的白蘿蔔很多沒人要,也很便宜。」細細想,這句話裡的「大家」應該就是在花蓮讀書的我們吧。而那個脆脆、微微辣的醃蘿蔔是我吃過最好吃的。
這次媽媽到東華大學準備木瓜粄(美濃早餐)、炒豆皮(美濃非基改豆皮)、花生豆腐、清燙蔬菜(滿招快遞蔬菜)、絞肉片、蒸魚、煎透抽、水果等,似乎看見了家裡餐桌上的早中晚餐。其實,週一早上帶她到附近的超市買食材時,還非常的苦惱不知道要做什麼、怕自己弄的東西沒味道,也覺得自己一個鄉下來的歐巴桑沒什麼才能……殊不知,做為母親一職就是如此可敬的才能。
當天除了滿招主廚之外,也來了特別的家人-從泰國回來的良恕和詠玫。她們在泰國西部的美索(maesot)鎮上生活,每年利用寒暑假回臺灣,並且在回臺灣的這段時間舉辦 Chimmuwa 手織品 義賣會,良恕是Chimmuwa工作坊的創辦人。我和她們母女在泰緬邊境認識、和她們與工作坊的姐姐們一起生活。因此良恕和媽媽成為筆友、或是從我的閒聊中得知彼此的狀況,而最後竟然在花蓮相遇了!良恕和詠玫當天分享給大家從泰緬邊境帶來的「茶葉沙拉Lephet Thoke」,是一道緬甸沙拉,將茶葉醃製之後,和花生、蠶豆、芝麻、高麗菜、番茄等食材混在一起,和大家平常理解的「沙拉」(醬汁淋在蔬菜水果上)不一樣。
真心覺得生活中的美好就是家人一起吃飯,花蓮的家、泰國的家、美濃的家、學校的家。每一次【回家吃飯】的桌上,都承載著某些人的故事,我們透過餐桌開起彼此的關係和情感。
註:
1.「木瓜粄」:美濃以務農為主,由於盛產木瓜,當地人會將木瓜刨成絲,混合米漿和麵糊煎成金黃色的木瓜粄,在過去物質缺乏的年代,木瓜粄是老一輩人最愛的小點心,更是許多美濃人必吃的早餐之一。
2.溫同學補充說明:媽媽會依照家裡或現場有什麼而決定使用什麼,最常見是麵粉+地瓜粉。雖然客語「粄」字來自「米」,同時包含現在人如何在生活、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轉換食物的材料和烹煮過程的百百種經驗。
3.「木瓜粄」的米漿和麵糊可以改用剩飯和麵糊,木瓜也可以用地瓜、香蕉、胡蘿蔔等蔬菜,米漿可以用豆漿機的米糊功能或是強力果汁機打,或許可以在大學的早餐店推廣。
其他參與「Amigo Bar」回應
1.煮菜的學生說︰「真的!之前沒買過雞,都不知道原來現在雞價這麼貴!」
2.每週學生共煮,有時儘管沒有一個作為「媽媽」這樣角色的人在當場,一餐溫暖的味道,一起吃飯。所謂家的溫暖在於關照彼此的生活。
3.認識「野菜小薇」同學,分享她校園裡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例如帶著室友到學校車棚旁的草皮採野菜,開闢菜園、到早市和阿姨們買野菜,煮一頓豐富的野菜大餐,大家隨著野菜的季節變化,度過春夏秋冬。
4. Amigo Bar舉辦回家吃飯活動!想要吃各地的家鄉菜嗎!想要認識新朋友嗎!
歡迎大家回家吃飯哦!不管是慶生或慶祝節日、開伙、研發新料理,提供廚房租借Amigo Bar是最好的選擇!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加入 Amigo Bar社團!
其他補充:
*經費來源?
感謝社會參與中心鼎力協助,提供行政與經費的支援,考慮到經費確實是有限,我們必須學會用最少的錢來做多的事,因此廚具與鍋具的採購以二手物品為主。
*向學校申請時有沒有遭遇困難?例如怕學生煮食發生切菜刀傷或火災等意外,如何克服學校行政的考量?
我們希望在校園中成立學生廚房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在校園中開伙煮食是被嚴重限制的,這影響到學生食育的實踐,而同時無法開伙,也使得學生必須接受重口味而且不便宜的外食。
校園中開伙之所以受限,是來自對於廚房認知的不足,因為大家普遍認為瓦斯、刀具與溫度是危險的。目前為止有沒有出現過切菜刀傷?有的,但是我們馬上能進行處理。我們關心的重點不是要如何把這些所謂的危險隔離於校園之外,而是在遇到這些意外的時候,學生能不能力應變。畢竟危機處理能力是生活教育重要的一環,以「隔離」的邏輯來保護學生不受威脅其實是在逃避教育責任。
就廚房的運作來說,我們遇到最困擾的部分不是經費問題,而是校方對於「直火」的限制,這造成烹調的嚴重不便,所以說主廚們最厲害的就是克服「沒有直火」的烹飪條件。從實際操作的面向來看,採用電磁爐做餐不太符合我們的烹飪習慣,而且相當耗電,後者對於校方的節能減碳訴求來說是一大諷刺。
先前東華大學曾由學務處舉行「電鍋飯大賽」,對許多留學生而言,電鍋也是蠻神聖的存在,可以炒、可以燉、可以煮、蒸.電鍋非常適合于各年齡,或各個場合中使用。
*報名費為100元是否足夠支應?
起初的想法是,當學生的家長或親人來花蓮探望兒女的同時,可以「順道」煮一頓料理,分享「家的味道」與同校其他同學共食。非常感謝所有被邀請的主廚熱情響應,目前所有來自外地的主廚都是專程前來參與這個活動,並且義務付出勞動。報名費100元是押金的概念,餐費會按當日食材費用與行政費用的總和,由一起用餐的「家人」均攤(主廚無須負擔餐費),故多退少補。當然這也提醒用餐的學生,平常在家吃父母親做的飯,並不是真的「免費」,買菜是要花錢的。而教室的水電與租金由共同使用sum dup空間的團體分攤。
*如果課程結束是否就會關起來?
所謂空間使用以課程為優先,是指支持課程活動的進行,但這個空間並不依附於課程而存在。
後記
1.做粄類點心如果要變化口感
最好選天然的太白粉葛鬱金或天然的地瓜粉
修飾澱粉會影響腸胃和健康
2.
我以前是住到大學後
大量外食+營養不均
身體才變差開始過敏
所以當我看到東華大學老師推動煮食真是感動
3.
我去東華時
發現學生多半吃早午餐而且西化的很嚴重
早餐沒吃而且當地食材吃的少
其他學校的大學生很多也如此
希望多多推廣年輕人健康管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