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台南縣山區步道景點動植物資源調查計畫」
文、圖/范力中(荒野台南分會解說員)
在雅茵回鄉任職縣府及接掌分會籌備事務時,胸懷的使命感與責任心,如一隻趕牛似的藤鞭,催促著她積極的為台南分會籌備處開拓更多樣的活動領域與類型。歷經數月,籌備處的活力的確是有逐漸舒展的跡象,包括人員組織架構的建立、室內講座的擴充、學校與社區的推廣演講、世界地球日及社區解說活動等,幾乎只要是可以推銷荒野、有助於荒野壯碩或可參與的任何活動與事務,在稍事衡量及探尋義工的參與意願後,雅茵總會毫不遲疑的接辦下來,並透過各種方式邀集義工參與。
因此,在獲知縣府有意針對山區步道試行動植物資源的調查與建立時,除了向承辦單位大力引介荒野保護協會對這項工作的重視與適任性外,同時也與玉玲等數位夥伴著手研提工作計畫書,並在當年年底的會務會議中,正式向大家宣布此事並籌集工作團隊,荒野保護協會承攬的第一件動植物資源調查計畫,遂在縣府的函文核定後正式受託執行。
拜蝴蝶之賜,讓我得於89年間跨進崁頭山青山仙公廟一帶的生態圈內,因蝴蝶的引領,而讓我在同年年底成為荒野的一員,更因荒野保護協會的庇護及台南多位夥伴的支持,而使得籌備處早先於縣府推動山區動植物資源調查的前半年,即成立了青山組定點觀察小組,並每月在該地帶投入固定的義工人力進行生態觀察與記錄。
對於有心想推行山區步道動植物資源調查的縣府而言,已在仙公廟一帶累積有數月觀察記錄資料的荒野保護協會,若不在此刻出面為這項工作付出心力或奉獻,實為不智、不義與不仁。更何況,在縣府內頗受好評的綠手指生態關懷協會,也對荒野挺身接辦這項調查計畫多所稱許與推崇。如此的小型委辦計畫,歷經月餘的法定審核程序後,終於由荒野保護協會接手推行。
團隊籌組與分工
調查計畫的實施期程,自91年9月中至92年5月底,約5個月餘左右,曾參與此一調查工作的義工夥伴共有17位,雖然調查的項目僅限於動物與植物二項(不含地質地形與氣候等環境因子),但是在如此廣博的山區生態環境內,義工團隊若未予以適切的分組,恐將無法讓團隊分工合作的貢獻度發揮極致。因此,基於讓每一義工均有參與感、人人皆能發揮所長及分散調查、集中彙整等訴求,除正、副主持人負責統籌性的事務外,義工團隊則分成5個工作小組來進行現場調查與記錄,即木本植物組(負責木本與蕨類植物)、草本植物組(負責草本與藤本植物)、蜘蛛類組(負責蜘蛛與蝶蛾類)、昆蟲類組(負責蝶蛾類以外的昆蟲)與其他動物組(負責哺乳類、鳥類與兩棲爬蟲類等動物),每一組約2至3人,並由較具野外辨識經驗的義工擔任組長,負責彙集該組的調查記錄資料。
為讓有限的人力發揮最佳的工作效益,在現場調查時,組與組之間也保留相互支援的彈性,彼此將非組內的物種轉由負責的組別來彙集。
調查方法
整體來說,調查計畫的目標是建立起動植物資源名錄,因此,全期的執行重點就落在現場調查與動植物資源分類彙整等二項工作上。
現場調查堪稱是整個計畫中最具挑戰性的工作,參與義工對動植物需有基礎性的了解外,也必需能於現場調查中掌握住動植物的外形特徵,以便於後續的圖鑑辨識。為使既定的工作目標數能在倉卒而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現場調查工作約再切分成前期作業與現場鑑別記錄等二個階段:
一、前期作業:
包括路線的確認、調查時程安排與記錄表制定等,調查範圍是以縣府承辦人員提供的路線為主,並再輔以現場勘查及經建圖比對來確認路線的適切性,各路線的調查頻度原則上每月進行一次,且以日間調查為主,現場使用的記錄表格則分為空白式與名錄式兩種,可視義工對動植物的認知程度而給予不同的記錄表。
二、現場鑑別記錄:
原則上,現場物種的調查,以圖鑑書籍比對的就地鑑別,或拍照記錄比對為主,在不過度侵犯與干涉的狀況下進行調查記錄。對於罕見物種或現場無法明確辨識者,則以照相為主、採集為輔(僅限植物的枝葉),再透過各種關係尋求具有辨識專長的學者或生態研究者來協助鑑別。此外,在每次現場調查前,也簡短的對當次調查路線與調查工作略作介紹,讓參與的義工對本次的工作內容稍具概念。
調查範圍雖不是特定的生態保護區,然多數屬於低開發度的山區,故預期所蘊藏的物種至少有數百種以上。因此,在分類簡化與查閱便利的述求下,動植物資源的彙整採用下列原則來進行:
一、植物的分類:分成木本、草本、攀緣性及蕨類(不含蕈類與苔類),其下再以「科」作為區隔。各物種除中文名稱外,也將二名法的學名(僅記載屬名與種小名)登錄於其後,以便於因中文名稱出現差異時,而有一通用的名稱可供對照。
二、動物的分類:區分為昆蟲、蜘蛛、鳥類、哺乳類、蛙類、爬蟲類、蟹類、蝸牛及其他等,視類別種數多寡彈性合併,其下分科記載中文名與學名。
三、植物分佈圖的繪製:除物種名錄外,同時也將植株高大或數量較多的木本植物標示繪製於步道路線圖中,至於草本、攀緣性與蕨類植物或動物部份,若其具有固定的繁衍或活動範圍,也一併將出現位置標示於分佈圖上。
調查歷程
本項計畫的調查路線共有3條,即崁頭山至曾文水庫沿線、大凍山步道與南93線,每一路線原則上每月調查一次,自91年9月10日至92年2月28日為止,3條路線分別進行7次、6次與4次的現場調查,平均每次約有5位義工參與調查。除南93線較為生疏之外,其餘二路線皆為台南分會青山組定點觀察的活動領域,故初期的執行尚稱順暢。
調查期間適逢秋冬時節,乾旱無雨的清爽氣候雖讓每次的現場調查均能順利完成,然而歲寒的休眠期,除動物的活動跡象明顯減少外,據以作為植物辨識的「花與果實」,此時也少了許多。即便仍有不少動植物活躍,然而整體看來,對於首次的調查而言,此一時期並不是適切合宜,因為休眠、冬眠或越冬的生態現象,在資源調查結果的呈現上較為匱乏。
成果概要
由於地緣熟悉度與定點觀察的關係,3條調查路線歷經5個月餘,累計記錄的動植物種類數較豐富的路線為崁頭山至曾文水庫沿線,動物與植物種類數分別有108科303種與93科251種,其次為大凍山,計有52科132種動物與89科231種植物,而南93線則因屬農耕活動區域,故動植物相明顯較為單調。
綜而言之,3條調查路線中,屬於保育類的物種計有台灣爺蟬(僅出現於5至8月的保育類昆蟲)、虹彩叩頭蟲、褐樹蛙、莫氏樹蛙、史丹吉氏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龜殼花、大冠鷲、鳳頭蒼鷹、黃腹琉璃鳥、朱鸝、鵂鶹、藍腹鷴與台灣獼猴;而依動植物的生長活動特質或地域屬性,尚具代表性的物種則包括:大紅紋鳳蝶、紅邊黃小灰蝶、獨角仙、鬼艷鍬形蟲、古氏棘蛛、梭德氏棘蛛、泉字雲斑蛛、面天樹蛙、中國樹蟾、青竹絲、灰喉山椒鳥、白高腰蝸牛、煙管蝸牛、島田氏月桃、山油點草、蜘蛛抱蛋、巒大秋海棠、馬藍、通條樹、野牡丹、布朗藤、血藤與銹毛鐵線蓮等。
建立資源名錄固然是本次調查工作的最終目標,然而如何讓這些基礎資料發揮其潛藏功能,似乎較具實質意義,以下為這些資源的可行應用途徑概述:
1. 針對稀有或保育類物種,可據此基礎持續觀察,規劃建立妥善的保護措施。
2. 依路線特性,擇定適切的目標物種,標釘解說牌,建立靜態解說導引。
3. 依物種的分布與活動領域,適度規劃導攬或觀賞路線,豎立人與自然的接觸介面。
4. 配合整體路線的保護與運用,分階段規劃編撰步道導覽手冊或摺頁,引導大眾接近自然與體驗自然。
工作心得
乍看之下,動植物資源調查計畫好像是一項專業又艱深的工作,不過在擁有多樣化人員特質與低度專業的荒野內,執行這類的調查計畫似乎也滿適切的。除了動植物名錄的建立外,實際上所衍生的效益還包括下列數項:
1. 對分會:在眾多的社團當中能榮獲青睞,受託執行環境整體資源調查,顯見團隊的執行力蒙受肯定,對於分會未來的各類會務推廣,無形中豎立起良好口碑。
2. 對定點小組:凝聚義工、提供野外辨識訓練機會、掌握特定物種的生態習性、建立定點步道路線與動植物資源基礎資料等,為調查計畫對定點小組所衍生的的附帶效益。
3. 對個人:調查計畫除提增組員對定點資源的深度了解外,同時也強化個人的現場解說工具與能力,厚植推廣及解說義工人力庫。
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