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球科學沈洪進老師指導說明_從諺語學農業氣象
2016.8.28
感謝高中地球科學沈洪進老師指導說明
以台灣西南部氣象諺語為標題,指的就是我們雲嘉南及高屏地區的天氣型態,
而諺語就是生活在這個地區的先輩們從天氣經長期觀察而累積的經驗談,
所以氣象諺語的確可以提供天氣裝況参考。
經過人類生活行為的結果,我們已經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改變大氣成分的組成比例,導致近幾十年來氣候有所變遷,
因此某些氣象諺語來到現在可能也會有所改變,仍然值得参考對照,有助於人們從事生活工作觀天氣判斷的参考。
1.
[燠(ㄩˋ)雨]代表天氣悶熱有雨的日子,這種天氣使人感覺很不舒服。
台灣夏季常因[低氣壓]籠罩而有雨,而氣壓高低與空氣中含水氣量多寡有關,水氣量多,氣壓低,水氣量低甚至無水氣,氣壓高。
台灣四周環海,夏季氣溫高,海面蒸發上來的水氣量高,易形成低氣壓。
氣溫越高,海水面蒸發速度越快,造成空氣流動速度增快,也就是風力會增強,加上地球自轉,形成渦形流動就易形成颱風。
颱風來臨前,天氣會轉壞,無風燠熱。
[燠(ㄩˋ)雨]代表悶熱天氣,空氣中充滿水氣,凝結降雨,加上熱氣散不掉,海面水分蒸發旺盛,接下來不是大雨天氣就是颱風要來了。
十大經典好米莊有志老師從諺語學台灣西半部農業氣象_3_燠(ㄩˋ)雨
http://www.peopo.org/news/315973
2. [早日不成天]這句諺語,
莊老師提到台灣西南部地區六月天氣型態,
五、六月正值台灣西南部地區稻米收割或甘藷收成(以前第一期大部分種甘藷)的日子,
這些作物收成後,為了要長期保存使用,往往採用日曬法乾燥之,因此天氣對農民來說就非常重要。
五、六月是台灣的梅雨季節,
主因是冷暖鋒面交會形成滯留鋒面,當滯留鋒面靠近台灣附近時,它就會影響台灣天氣,形成不穩定的天氣型態。
暖鋒面如果帶來較多水氣,就容易從北到南形成陰雨綿綿天氣,ㄧ直到這個滯留鋒面離開台灣南部;
如果暖鋒面帶來的水氣量不多,就容易形成乾梅現象,也就是梅雨季節降雨量稀少。
梅雨通常會在端午節後結束,但是今年(2016)似乎有延長至夏至日前才結束。
夏至日後正是進入炎熱夏季型態天氣,積狀雲增多,
也就是很容易看到ㄧ朵朵白雲高掛天空,從飛機上看就像是ㄧ塊塊棉花糖似的,
這些積狀雲都代表該地區從地面上蒸發(或蒸散)來的水氣量增多,
這團空氣上升後因溫度降低,水氣易達飽和而凝結成小水滴積聚,
陽光照射後無法穿透,經反射進入我們眼睛,就是我們看到的白雲。
如果這團白雲繼續接收地面水氣,這團白雲會從白漸漸轉灰,
當這團白雲水氣量增多到空氣浮力無法支撐時,內部水滴就會沈降下來形成降雨,所以天氣也是不穩定的。
因此早期人們經驗談就有了[早日不成天]的流傳。
[早日不成天]就是代表天氣不穩定的型態喔!
其實這些都跟地球繞日轉動及地軸傾斜角度有關。
十大經典好米莊有志老師從諺語學台灣西南部農業氣象_1_早日不成天
http://www.peopo.org/news/315961
3.
[罩霧罩(哪)沒開,戴笠穿棕簑]
霧ㄧ般形成於夜間。
ㄧ個地區空氣中的水氣,會因夜間氣溫降低,使得空氣中的水氣易達飽和而凝結成小水滴,
這些小水滴飄浮在空氣中,就形成霧。
霧濃霧淡就得視當時該地區地面水分蒸發及各植物葉面蒸散至空氣中的量多寡而定,量多霧濃,量少霧淡。
但是空氣中若只有水氣,缺乏凝結核也不易有霧形成,這些凝結核可以是煙、塵、鹽粒、微小粒子等,
水氣必須有這些凝結核才能附著,然後飄浮於空氣中。
例如工業革命時代,英國倫敦ㄧ直有霧都之稱,
因於當時的伯明罕是一工業大城,煙囪林立,工廠燃燒大量煤炭,排放大量濃煙,
加上近海,海面水分蒸發,往倫敦方向吹送,大量水氣有大量炭微粒可附著,造成倫敦ㄧ年到頭都被濃霧籠罩。
霧到了白天,太陽出來之後,因氣溫升高,空氣體積膨脹,水氣不易達飽和,
空氣中所含水氣就不易凝結成液態小水滴,既使有凝結核也不易有霧形成。
如果太陽沒出來,氣溫沒有明顯升高,空氣體積沒膨脹,
空氣中的水氣就易因飽和而凝結成小水滴,繼續飄浮於空氣中,
然後,白天的溫度雖不見太陽,但其輻射熱還是會略高於夜間,
地面水分蒸發及植物葉面蒸散仍源源不斷快速提供水氣,
這些水氣到達空氣中又會凝結成小水滴,小水滴相互合併形成大水滴,
當空氣浮力無法撐住這些大水滴之後就會降落下來,形成降水,
在溫暖地區就成降雨,在寒冷地區就成降雪。
明顯的是空氣中的濕度增加,敏銳的人可以感覺得到。
所以到了白天,霧始終不散去就易有降雨情形。
[罩霧罩(哪)沒開,戴笠穿棕簑]表示天氣轉壞,可能會下雨喔!
十大經典好米莊有志老師從諺語學台灣西南部農業氣象_2_罩霧罩(哪)沒開,戴笠穿棕簑
http://www.peopo.org/news/315965
沈洪進先生是高中地球科學退休老師、友善耕作稻米三年。我很佩服他有好的退休金,往返高雄自家與台南後壁老家陪媽媽,並願意揮汗親自下田,甚至曬稻穀和碾米。
雖然鄉下傳統常常討論誰家如何如何,他比較喜歡在稻田旁看著一大片自然風景,吹著風討論種稻、科學或人生目標。
從事教職以來,一直希望能培養為社會各行各業所用的好人材。退休後,揮灑的空間更大,他將合生態、農業、文史,採用設計思考教學,從人的需求出發,藉著多元化的實作,希望未來在「稻田戰鬥營」培養具觀察力、能思考、身心健康的優秀青年,為新的社會議題尋求創新解決。
年輕人總想像著不一樣的生活,磨練、休息,休息後再磨練的反覆,鄉下看似簡單規律,每天都充滿了不同的挑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