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突變基因 稻米也能變薯片
台灣水稻基因突變資料庫收集了十多年來的台灣突變稻米品種,累積至今已有三千四百個水稻突變體,深具學術價值。此資料庫隸屬於台中農委會,最近已對外提供產學合作研究。
【記者黃鳳丹台北綜合報導】台灣水稻基因突變資料庫收集了十多年來的台灣突變稻米品種,累積至今已有三千四百個水稻突變體,深具學術價值。此資料庫隸屬於台中農委會,最近已對外提供產學合作研究。
目前與水稻基因突變資料庫合作的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孟怡,即是希望以水稻突變種製造出麻糬麵包等標的產品,以讓食品更為天然健康。她從資料庫中隨機抽樣,找出四百個水稻品種,再根據標的產品特性,在三月底已篩選確認具備特殊功能性澱粉的水稻品種。
郭孟怡計畫中的標的產品,包含麻糬麵包、米製鬆餅、馬鈴薯片及優酪乳,部分標的產品已有成品。將來須持續觀察,依據穀物栽種穩定度再決定是否量產,預計一年後可完成。
郭孟怡研究團隊從水稻突變基因資料庫抽樣出的四百種水稻品種,做米澱粉分析研究,從稻米中不同成分比例含量,分類篩選後以做為食品工業配方原料。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提供郭孟怡研究團隊的水稻突變品種已有至少二期作以上的重複試驗,故具有高遺傳穩定性及環境適應性。
稻米中最大含量是澱粉,其餘有蛋白質、脂質、礦物質、水等成分,不同成分含量的比例會有不同的稻米品種。而澱粉中有一種由許多葡萄糖集結而成長條鎖狀的稱為直鏈澱粉。水稻突變具不同性狀,根據產品需要的特性即可篩選出具特殊功能性稻米突變品種。
米澱粉是控制稻米能否進一步成為加工半成品的主要素,以增加產品的應用價值。然而經過化學方法修飾天然澱粉以達應用上功能性表現的目標,往往受限於食品法規和環保上限制。
郭孟怡表示,一般水稻於食品加工的應用與其成糊特性和直鏈澱粉含量有關,經由化學誘變可以得到低含量直鏈澱粉品種-黏性強的蓬萊米,與高含量的直鏈澱粉品種-黏性低、食味淡的在來米。
近年保健意識抬頭,篩選具備特殊功能性澱粉的稻米突變品種應用,較目前化學誘變澱粉更具有市場潛力。
參與水稻突變研究的中興大學農藝系副教授王強生表示,研究員是針對台農67號水稻品種進行化學誘發突變,來改良稻米的功能性,經過多代繁衍並獲得遺傳背景相似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同源突變品系,此誘變品系有突變性狀多且遺傳穩定特點,並以此建立水稻突變資料庫。
化學誘變法 天然又安全
取得水稻突變體,可透過基因轉殖與誘變二種方式。二者差別在於前者不可隨意在田間栽種,後者則為自然存在之基因變異。
基因轉殖是基改產品的一種方式,它經由農桿菌轉殖,因此該產品可能含有外來基因片段或抗生素基因,必須經過安全性評估,才能在田間耕植。
化學誘變則是人工誘變方法之一,使用化學誘變劑疊氮化鈉來誘發植物種子、花粉等,以得到不同品種。因該不同品種仍為天然產生,因此無基改產品等安全評估問題。
曾為水稻基因突變資料庫研究員的王強生表示,經由化學誘變得到的水稻品種最大好處是可以快速上市,而目前台灣還未有核准可種植稻田間的基因改造農作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